從Whatsapp收到一句「cancel, sorry」,然後被拉入黑名單——一名為大學迎新營提供贊助的食店店主在網上撰文,公開與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打交道的不愉快經歷。「現在的學生就是這樣沒有責任!」「讓他們賠錢!小店經營本就困難。」經過多日的網絡輿論發酵,學生會最後公開道歉。
事發於八月底,科大學生會從餐廳「髀魔店」獲得200隻雞翅的贊助,但迎新營幹事臨時取消訂單,只短訊簡單告知店主取消,就把店主的電話拉入黑名單中,沒有再進一步交代原因,使店家極為不滿。
近年,大學迎新營的籌備方到處找贊助已成普遍現象,商鋪、商會見慣不怪,學生也已習以為常。「每年就快暑假,自然有學生找上門的。」西環一家食店老闆表示,每年都有學生來要求他提供迎新營贊助,附近的食店也都有提供贊助給迎新營。「不過就是想幫一下學生,當社會責任吧。」
籌組迎新營的學生,似乎更傾向視贊助為商業交換。「我們也會把他們的名字印在迎新營的宣傳刊物上幫他們做宣傳。」曾參與組織迎新營的小何(化名)表示,學生會的傳統是將提供贊助的商戶名稱印在宣傳刊物上,有時也會回贈感謝狀。「整個過程大家都願意,傳統一直都是這樣。」
迎新營獲得的贊助商品形形色色,除了食物外,還包括女性用品、沐浴露、洗髮水、紙巾、洗漱用品套裝、剃鬚用品、飲料、藥物、保健產品、衣服、手鍊、毛巾、拖鞋、水樽、杯子、餐具等。贊助的團體除了小型的食店也有一些大型企業(如:髮再生、鴻福堂等)。
據端傳媒記者了解,贊助所涉金額學校往往不會理會,由主辦團體自行處理,故此有大眾懷疑,這樣大規模的贊助是否必要,當中有否牽涉私人利益?
記者就大學迎新營問題採訪了本港多家食店、社福團體、參加過的學生及組織過迎新營的幹事和校方,或許通過不同持份者的回答,我們能找到答案。
贊助數量是迎新營的競爭力
曾經參與籌備大學迎新營的小華(化名)告知端傳媒,自2012年轉行新學制開始,大學內的迎新營越辦越多,如果想吸引更多新生參加,唯有降低報名費吸引新生。
(編註:2012年香港改行新學制,中學從7年改為6年,於是當年舊學制最後一批學生和新學制的一批新生同時入學,大學生人數暴增,翌年恢復正常水平)
2012年後,大學生數字回復正常,但迎新營的數目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越開越多。除了由學生會舉辦的跨系迎新營,也有各系自行舉辦的,以及宿舍舉辦的,一間學校最高峰時可以辦上多達30多個迎新營。
大大小小的迎新營之間競爭激烈。「新生不會每一個都參加,所以為了吸引更多新生,都會儘量把報名費降低。同時在營內提供更多不同的食物和贈品,也能起到吸引的作用。」
小華表示,當跟店家談好贊助後,只需要把贊助商的名字及商標印在宣傳海報上便行,不需要再向學生宣傳商品或者付出其他的代價。在幾乎沒有任何成本的情況下,籌辦的學生都樂意接受不同形式的贊助,一次迎新營最多可以接到20多家商家的贊助。
位於香港土瓜灣、由非牟利慈善機構所營運的餐廳負責人向端傳媒表明,有大學生曾聯繫他們,希望他們提供迎新營贊助。店方口頭答應學生提供五盆食物,後來學生來取食物時拿了五個超大型的食物盒。
「我們有我們的規格,那些食物盒根本就不正常。」那些食物盒有多大?「一個(食物盒)的容量大概等於六個發泡膠飯盒的容量。我不是不肯给,而是當追問有多少人吃,(學生)根本就無法回答。」
負責人表示,慈善團體經營十分不易,向迎新營提供食物只是為了給學生一些支持,希望活動能順利。但是學生沒有先了解清楚需要多少食物,則會造成浪費。「不單是浪費食物,也是浪費心意。」負責人還表示,學生只想到要取得贊助,往往忘了社企生存的不易。
記者向曾經籌備迎新營的小華求證,幹事們如何估算迎新營需要的食物及贊助,小華表示「沒有特別去計算,只要願意給的我們一般都會要。」
不怕造成浪費嗎?「先拿了再說。」
有受訪商戶指出,其實學生根本不需要再向小商戶拉贊助,因為每年不少商會都會組織旗下商戶,讓願意提供贊助的店家到各大學開講座,並讓迎新營舉辦團體自行決定是否參加。這些商戶的除了食店外,也有提供日用產品等,應有盡有。
迎新營籌辦者小紅(化名)表示,大學內各學會的幹事會互相攀比,看誰取到的贊助較多,這在校內很多人都知道,也是常發生的事。「好像拼成績那樣,如果能夠取得更多的贊助,報名人數越多,就代表能力越高,越成功,所以大家都會互相比較,這是一種風氣吧。」
剩餘資源由學生自行分配
小華及其他曾經籌備過迎新營的同學都認為學校知道學生間的這種攀比,但是並沒有要干預的意思。對於迎新營,學校會在幹事籌備前舉辦講座,但可去可不去。
「就是教你如何善用資金以及如何分配資源。」會告訴你們如何估算資源嗎?「算教嗎?會提一提同學需要估算需要多少物資,但不會具體告訴我們怎樣估算,例如不會說一個新生大概需要多少資源。」
迎新營的帳目學校會查嗎?「會的,但查的不細,如果是比較大型的迎新營或者學生會主辦的就會查得比較詳細。」小華表示,得到的贊助無論是金錢還是商品形式的,學校都不會要求入帳,而入學校的資助及新生所交的團費,也只需保持收支平衡便可。
端傳媒記者曾詢問幾家大學的校務處,均表示在迎新營籌備前會為負責幹事提供講座,教他們如何合理估算物資及如何管理金錢。當問及學校是否知道迎新營存在攀比,以及對於迎新營尋求贊助有何看法時,多間學府都沒有回應。
如果不接受贊助的話,單靠學生的報名費和學校資助有可能舉辦一次迎新營嗎?
「可以的,學校是按人頭提供資助的,一般一個學生會提供100至200港元之間的金錢資助,而學生的收費大致是一個人400至600左右。營地一般都是政府或非牟利團體旗下的營地,如100個學生參加,三日兩夜,營費(包膳食)大概是30000元左右。加上交通費和其他的活動開銷是足夠的。」小華還表示,如果贊助足夠多的話,會酌量減少同學的迎新營費用。
小華強調說,很多同學在組織迎新營時,都只是二年級三年級的學生,對於如何籌備活動,其實認識還不是很深。「上一手是怎樣運作的,我們就怎樣做。」
「代代相傳」的,還包括這樣的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迎新營結束後所剩下資源,可以由幹事們自行分配。這樣的操作,在師兄師姐歷年行之有效又沒有產生爭議下,也便一直延續下去。
小華笑言:「媒體報導(迎新營)的也不少了,意淫活動、性騷擾都不理,這些自然也不會理。」沒有學生投訴嗎?「去年城大學生會被學生投訴,但之後學校都沒有繼續追查,學校對於學生會還是會給予一定自由的。」
校方願「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從迎新營數目、活動內容以至帳目狀況來看,大學對迎新營的監管都處於低度監管的狀態。有迎新營幹事表示,學校知道有迎新營的內部問題,例如活動被指意淫、濫收贊助等。「怎會不知道呢?媒體每年都報。」
2012年後,新生數字回落,大學仍然容許迎新營越開越多。同時,迎新營的活動內容,已連續多年成為媒體每年的必然關注點。迎新營幹事小紅表示,曾經有女同學向學校投訴活動涉及性騷擾,但學校只是警告了舉辦方,並沒有太多行動。「有些活動要求我們用嘴巴叼著奇異果然後傳給下一位同學,看哪一組最快完成,玩完以後嘴巴裏都是同學的口水和奇異果殘渣,十分噁心。這些活動其實媒體都有報導,學生也有投訴,但學校不理,下年就更過分,這樣還有什麼不能玩的呢?」
至於帳目方面,小紅指出校方對於學生會的帳目會有監察,但對一些小型的迎新營則很少過目;而除了學生會的帳目需公開外,其餘團體的帳目透明度也較低。「其實最重要是收支平衡,至於一些比較細節位置則可以不提。學校也不會理的。」
對於種種迎新營問題,小紅形容,學校只是希望把事情壓下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至於後續的處理則沒有。「在事情發生後會警告舉辦團體,也會告訴我們,如媒體詢問可建議他們直接向校方查詢。」
在撰稿前記者曾向理工大學、樹仁大學及科技大學等多間大學了解,均表示為保持團體的自主性,及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故此對於迎新營校方的定位是建議及幫助,而並非是主導。
不少食店表示之所以願意提供贊助,並非是為了宣傳,而是希望幫助學生,但在近年負面新聞累累之下,也難免動搖,開始懷疑自己的贊助,在無形之中正助長迎新營的不良風氣。
「我們覺得學生未有經濟能力,對他們的活動提供點力所能及的幫助也是可以的,但是每一年提供後,八九月就會看到相關的報導,就會想是不是做錯了。明年還是否要繼續。」
再写个续篇吧 然后内地的大学也可以了解下 甚至国外大学的CSSA
本篇稿子深度明顯不如其他篇
新闻采访的三角定位法是什么?正方反方中立方。文中采访的商家和学生说白了都是对迎新营抱有异议的人士,那么真正的主事者呢?学生会?校方?业界其他人士?不明不白,采访不足,虽说是实习生作品情有可原,但还是希望以后能继续提高吧。
说说大陆高校的做法吧。当然也会四处出击寻求赞助,但通行的做法是要制作宣传品并在社交媒体转发广告,并要求达到一定转发量和赞数才算赞助达成履行契约,但商家提供的赞助除了现金和实物,往往还有一些是代金券之类的等价物,这就要求学生到店消费增加客流而不是直接拿钱走人,不知道香港是否也有类似做法?
這篇文章……題目是算得上有意思,但相當虎頭蛇尾。
比如文章開頭說「本港多家食店、社福團體、參加過的學生及組織過迎新營的幹事和校方」,但是餐廳選擇的是非牟利慈善機構運營的餐廳,這是否算是過於方便地糊弄算是涵蓋了食店和社福團體兩個類別?畢竟社福團體關注的迎新營(浪費)問題可能更駁雜,更涉及其他物資浪費問題,尤其是用不掉的物資是不是很方便地被丟棄而不是聯絡社福團體前來回收……至於學生一方的意見,只是選了學生會幹事小紅和小華,參與的同學吉只有想學校投訴活動涉及性騷擾的「女同學」——還是一個通過其他人轉述出現的意見,親身經歷欠奉。
從後文跟前文「預告」會出現的類目對比,這篇稿子看起來就好像沒寫完一樣。
關於採訪對象……
校方不願意回應這種雞毛鴨血的問題是很正常,但究竟採訪的是「學生事務處」還是到底其他的什麼部門,是不是因爲查詢對象只是用來應付媒體的一般部門,反而對迎新營的具體情況不甚瞭解而只能給出非常籠統的回應?
另外,既然迎新營提供的贊助形形色色,單單採訪餐廳食肆是否有點單一?當然,餐飲行業的反饋可能更直接。而迎新營的問題根本不侷限於浪費、放商家鴿子、性騷擾,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跟着上年迎新營的做法蕭規曹隨,迎新營之間的贊助攀比(比如落敗的一方會怎樣),學生會對「施恩」餐廳呃贊助保佑的恩主心態,努力拉贊助最後資金亂七八糟(CU某系會前幾年似乎有過一單)什麼的,好像就只是提到而沒有找到什麼好辦法耐着性子慢慢寫出來呢。
学生会把店主电话拉黑的行为很幼稚。在一个如此开放的社会里,这种把头埋进沙子里,堵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事情跟自己无关了?
在智能电话和社交网络普及的时代下成长的年轻人中,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Facebook上的unfriend来结束的感觉。亦或者是Twitter上的unfollow。亦或者是微信上的拉黑删除关闭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