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洛德:滴滴順風車乘客被害之後,公眾該如何要求科技公司?

我們更應該客觀地看待科技公司和它們的故事,洞悉每一場 「社會運動」 背後的商業邏輯與逐利的傾向。

從分辨平台與警方的責任歸屬,到探討 「賦予順風車產品社交價值是否合理」,每天服務 1300 萬人的滴滴打車,正在經歷自成立以來最大的質疑和挑戰。

從分辨平台與警方的責任歸屬,到探討 「賦予順風車產品社交價值是否合理」,每天服務 1300 萬人的滴滴打車,正在經歷自成立以來最大的質疑和挑戰。圖: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8-08-28

#洛德#評論

「剛才坐在前排的司機誇我好漂亮。我有點害怕。」收到朋友S的微信時,我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恐懼——在中國大陸,連續發生的滴滴公司「順風車」女性乘客遭到司機強姦和殺害事件,已經造成了全國範圍內的憤怒和恐慌。

8月25日,中國浙江省樂清市公安局通報證實,一名20歲的女性在乘坐滴滴順風車的過程中,遭到司機的強姦和殺害(以下簡稱 「樂清案件」)。這距離今年5月發生在河南的空姐搭乘滴滴遇害案,只過去還不到3個月的時間。

滴滴出行公司創始人程維和總裁柳青,終於在憤怒的舉國民意下,於8月28日發表《鄭重道歉》,稱「很多同事開始動搖,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在做正確的事,全公司開始深刻檢視甚至質疑我們的價值觀是不是正確。大家陷入了自我審視、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情緒中。」

順風車是滴滴公司推出的不同於其快車、專車的網約車服務,其在產品設定與管理上,較專車和快車而言,存在引起極大爭議之處:「順風車」在取得資格上更容易,並且暗含了「社交」乃至「相親」的功能。而與之相應的就是更大風險,據2016年中國《新快報》報導,深圳公安部門排查當地的網約車司機時的發現:8000名網約車司機中,有吸毒前科的人員1425名、肇事肇禍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員1661名——姑且不論這一統計是否誇張,在順風車產品的「社交」與「相親」設定之下,乘客無疑面臨着極大的安全隱患,現實的悲劇也不斷證實這一點。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