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從雄女榜首考上台大醫科的故事,談台灣社會的性別與學習桎梏

一直以來,「教育改革」都是喊得震天價響。然而,真正需要改革的,除了各種升學考試與教學制度之外,應該是人們的觀念吧!

在台灣似乎還是有很多家長反對小孩們「太早」談戀愛,主要理由不外乎就是談戀愛會讓功課變差,或者是認為小孩們還沒成熟。 圖為2015年10月10日,一名高中生參加在中華民國成立104週年的雙十慶祝活動。

在台灣似乎還是有很多家長反對小孩們「太早」談戀愛,主要理由不外乎就是談戀愛會讓功課變差,或者是認為小孩們還沒成熟。 圖為2015年10月10日,一名高中生參加在中華民國成立104週年的雙十慶祝活動。攝:Alberto Buzzola/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陳方隅

刊登於 2018-08-17

#陳方隅#評論

台灣的大學指考剛放榜,每年這個時候各家媒體都會去去找各種「榜首」來訪問,今年最熱門的新聞是這一篇:「與雄中學霸談戀愛 雄女生從四百名變榜首」。這是高雄女中榜首馮同學的故事,報導內容說她原本的成績普通,後來交了一個高雄中學的「學霸」男朋友,兩個人談戀愛後,女生的課業突飛猛進,後來成為全校榜首並考上第一志願的台大醫科,而一向功課都超好的男友考上了台大卻沒進醫科,決定重考。這個故事內容與報導本身,呈現出了台灣社會、或許也可以說是許多亞洲社會共同的兩大刻版印象,一個是關於性別角色與感情方面,一個是關於學業與生涯發展方面,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尤其女生)不可以談戀愛

不管是反對小孩談戀愛、針對性平教育的攻擊,還是大規模的反同志運動,當中的共通點就是打着「愛家」名義的家長,以「為小孩子好」為名,展現出對小孩的控制欲。事實上,小朋友們的感受、需要、自我意志展現,往往是最不被考慮的事情。

首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談戀愛跟課業表現(以及各種人生的發展)之間真的沒有什麼必然的關聯。不過,在台灣似乎還是有很多家長反對小孩們「太早」談戀愛,主要理由不外乎就是談戀愛會讓功課變差,或者是認為小孩們還沒成熟。然而,如果說「談戀愛導致功課變差」這樣的關聯存在,其實很多時候那個因果關係應該是來自家人以及師長們的壓力,而不是談戀愛本身。例如,新北市板橋區前陣子才發生一對國中情侶一同跳樓自殺的悲劇,他們在遺書中控訴長期被學校老師帶頭霸凌。類似的反對談戀愛觀念還是蠻普遍的。

事實上,學生時期談戀愛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們的政府及教育體制也正努力地推廣「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的前身是「兩性教育」,在2004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成為法律,其中規定義務教育當中必須實行性平教育,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認識「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性別角色與互動、養成健康的性觀念、培養尊重不同性傾向的態度」。

這聽起來是理所當然而且也很必要的教育內容,但目前面臨着強大政治勢力的動員反對。有一群以基督教會為動員基礎的人們(例:下一代幸福聯盟)到處反對「性別平等教育」,以「守護家庭價值」為名,主張不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各種性別相關知識、尤其不可以學習「同志」相關訊息。這種聲音甚至已經大舉進攻各地方議會,要求各縣市教育局嚴審甚至禁止性別教材,在各級學校檢舉他們所認為「太開放」的性教育。甚至,目前已經有數個相關的公投連署正在進行,其中包括直接針對性平教育、欲取消同志教育的提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