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香港作家鍾曉陽:到了九七故事就完結了;我們會繼續尋找,這就是傳奇

每次搬屋都好像穿越這個城市一次,每次打開窗都有不同景色。無論香港好與壞,都是我其中一個家。

鍾曉陽少年出道,以十八之齡,憑《停車暫借問》獲台灣聯合文學小說獎;之後作品不斷,於1996年出版長篇《遺恨傳奇》後擱筆,直至2014年,出版中篇《哀傷紀》,與剛於本年六月出版的長篇小說《遺恨》。

鍾曉陽少年出道,以十八之齡,憑《停車暫借問》獲台灣聯合文學小說獎;之後作品不斷,於1996年出版長篇《遺恨傳奇》後擱筆,直至2014年,出版中篇《哀傷紀》,與剛於本年六月出版的長篇小說《遺恨》。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張婉雯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8-04

鍾曉陽親切而安靜,對我的提問或看法,她總是微笑思考,像仔細品嚐一枚橄欖,然後慢慢吐出皮核。這種沉靜與她筆下的故事完全相反。

她本身已是一個傳奇:1960年代廣州出生,一歲來港;18歲青春之齡作《停車暫借問》刊載於台灣《聯合報》副刊,轟動一時;之後,便「一帆風順」了⋯⋯小說、散文、詩、填詞、電影,她是少數能遊刃各類文體的作家,新作回歸長篇小說,6月出版的《遺恨》(台北:新經典文化)是1996年《遺恨傳奇》的改寫版。

鍾曉陽,香港作家,少年出道,18歲作《停車暫借問》;之後有散文集《春在綠蕪中》、小說《流年》、《燃燒之後》、詩集《槁木死灰集》等。參與王家衞《阿飛正傳》、《花樣年華》、《2046》字幕創作、《鐵三角》(林嶺東部分)編劇;填詞作品《最愛》獲第23屆金馬奬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入圍。1996年出版長篇《遺恨傳奇》後擱筆,至2014年出版中篇《哀傷紀》。新作長篇《遺恨》2018年6月出版。

鍾氏的作品至少分為兩種敘事風格。一種淡逸飄遠,如早期的《愛妻》;另一種急管繁弦,如新作《遺恨》。前者頗符合她不多話的個性,後者節奏卻密集緊湊,急不及待地向讀者述說離奇的故事。《遺恨》自舊作《遺恨傳奇》刪去「傳奇」二字,但傳奇色彩仍然很強:情節曲折、愛恨糾纏。

為何鍾情「傳奇」?她回應:「所謂傳奇就是普通人與現實發生強烈撞擊。平時我們就會遇上許多意外,傳奇就是把它們濃縮在某一個特定時空發生,密度高了,讀者便覺得傳奇色彩濃厚⋯⋯傳奇也是一個人尋找某些事物的過程,就像希臘神話〈金羊毛〉那樣。」伊阿宋尋得金羊毛,卻未尋得幸福,反而背叛了妻子,招致報復,絕望中自刎。回讀《遺恨》,珠寶經營世家中,各具個性的人物各出奇招,都在打家族遺產的主意,也確實是一次「遠航尋寶」的歷程,結局亦同樣慘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