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中美貿易戰:爭論輸贏無意義,測量痛感有價值

輸贏之爭雖然沒有意義,但是兩國不同的「痛感」卻值得關注。痛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感覺更痛的一方並不一定是損失更大的一方,但痛感卻可以改變行動。

中美貿易戰:爭論輸贏無意義,測量痛感有價值
輸贏之爭雖然沒有意義,但是兩國不同的「痛感」卻值得關注。痛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感覺更痛的一方並不一定是損失更大的一方,但痛感卻可以改變行動。如今的中美貿易戰也好比一場互掐的「忍痛大賽」,雙方得都喊痛才能彼此停手。

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爭論「誰贏誰輸」毫無意義--基本經濟邏輯在劇本展開之前就寫下了雙輸的結局:各類估算顯示中美經濟總量在未來數年內由貿易戰造成的損失在0.5%至1%不等。

考慮到中美作為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GDP總量佔到全世界30%,1%絕不是什麼可以忽略不計的損失。有些人可能認為,如果中國比美國少損失一些,那便是中國「贏」了貿易戰。這好比說兩人打架,斷了兩根肋骨的「贏」了斷了兩根肋骨和一根手指的--只推薦作為精神勝利法使用。

輸贏之爭雖然沒有意義,但是兩國不同的「痛感」卻值得關注。痛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感覺更痛的一方並不一定是損失更大的一方,但痛感卻可以改變行動。舉例來說,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的軍力佔壓倒性優勢,如果僅僅以控制的土地面積或者損失的人員來衡量,美國絕不是輸的哪一方。但是美國的國內政治反饋機制(反戰運動)卻導致與北越相比,美國的戰爭痛感更大,因此必須首先妥協。如今的中美貿易戰也好比一場互掐的「忍痛大賽」,雙方得都喊痛才能彼此停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