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梁啟智:「選區劃界」被質疑不公,問題出在選舉制度失信

是次選區劃界是否存在「政治考慮」難以查證,但事件引起的爭議不應被視為一場獨立風波。過去數年來,香港選舉制度的公信力大受打擊;而選舉制度本身所受的衝擊,又是整個香港管治制度,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失效的其中一環。

香港政府日前公布區議會選舉的選區劃界《建議》,來年或調整128個現有選區的分界,並另外新增21個選區。隨即,針對調整方案,不少民主派區議員發出聲討,指選區劃界不公,批評是次重新劃界存在政治考慮。

香港政府日前公布區議會選舉的選區劃界《建議》,來年或調整128個現有選區的分界,並另外新增21個選區。隨即,針對調整方案,不少民主派區議員發出聲討,指選區劃界不公,批評是次重新劃界存在政治考慮。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8-01

#評論#梁啟智

香港下一屆區議會選舉將於明年底舉行,香港政府日前公布區議會選舉的選區劃界《建議》,來年或調整128個現有選區的分界,並另外新增21個選區。《建議》目前進入公眾諮詢。隨即,針對調整方案,不少民主派區議員發出聲討,指選區劃界不公(Gerrymandering,政治術語,又稱「傑利蠑螈」),批評是次重新劃界存在政治考慮。

「選區劃界不公」是美國政治術語,歷史已久,甚至被認為是美式政治中一個最大的弊病。那麼把同樣的指控放在香港是否也成立?反過來,連作為民主國家的美國也未能自我糾正問題,那麼不公平選區劃分在香港是否也不可避免?會否如批評聲音所指,成為專制操控選舉的利器?

劃界不公中的數字遊戲

選區劃界不公的歷史要追溯到美國立國初期,1812年,麻省(馬薩諸塞州)州長把該州某一個選區的劃得像一隻蠑螈一樣,被認為是通過控制選區的分界線從而控制選民劃分,進而操控選情。「傑利蠑螈」這個名字,由此而起。美國憲法規定每十年進行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並以此為基礎重劃國會眾議院選區。因此,選區劃界不公就成為美國政壇糾纏不休的問題。

要明白選區劃界不公的運作模式,需先理解一點,即選民的投票取向其實很大程度是可以預知的。選民的政治立場往往和其社會地位相關,而社會地位又往往受族裔、性別、收入和教育程度等變數影響。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例,票站調查結果顯示,黑人女性投票者當中有94%選擇了希拉里,只有4%選了特朗普,另外2%選了其他候選人;沒有大學學位的白人中,有66%投給了特朗普,但是有大學學位的非白人中,只有22%投了給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