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郭文華:藥櫥裏的時空穿越——從學名藥看現代製藥的前世今生

究竟學名藥何去何從?迥異於商品與全球化的抽象批評,葛林回到藥物的基本關懷──創新與分享。

郭文華:藥櫥裏的時空穿越——從學名藥看現代製藥的前世今生
很少人可以自信地說他從小到大從沒用過藥。就算沒上醫院,沒看過醫師,他們或許去過藥房買過成藥,上超市買維他命,喝過各種提神飲料,更別說在醫食同源的概念下,把傳統藥物當進補食材天天服用。圖為醫護人員正在調試自動發藥機。

【编者按】:台灣學名藥的發展,一直備受各界關注。近日中國上演的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也在中國把天價藥問題再次推上檯面,矛頭直指醫藥專利權。美國醫學史學者傑瑞米・葛林(Jeremy A. Greene)的新書《便宜沒好藥?》,正是探究了被視為「原廠藥」(Brand drug)的替代物、能降低藥價的「學名藥」(Generic Drug,仿製專利權過期藥物的處方藥)的歷史,談及二者之間的爭議、醫藥專業的利益衝突、藥廠間的利害關係、專利的攻防戰等等。雖然葛林的研究地點是美國,但學名藥的生產與消費越來越全球化,因此對東亞讀者而言也別具意義。本文為台灣國立陽明大學教授郭文華為該書所作的序言摘要,《端傳媒》獲作者及左岸文化出版社授權編修節錄刊載。

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從藥物切入醫療體制的好書。作者傑瑞米.葛林(Jeremy Greene)任教於醫學史重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長為藥物與社會。他也是內科醫師,不斷從實作中汲取歷史書寫的線索。相較過往用偉大醫師與醫療發現串起的大事記,或者爬梳現代醫學起源、解構其客觀性的概念分析,或者聚焦臨床、探究醫病互動中體現的身體論述,這本書提供扣合製藥趨勢、反省臨床操作、直指市場的跨界書寫,情節緊湊,高潮迭起。

一直以來,媒體不乏批判高騰的研發費用、問題重重的臨床試驗,甚至是藥價黑洞的內幕報導,這本書有何特出之處?它是產業分析、商業史,還是批判醫療的社會研究?對此,我認為可以先從這本書的主題──「藥物」開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