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深度 評論 評論

曾國平:中美貿易戰不易參透的三大原因

貿易戰佔據了傳媒大量的篇幅,從橫跨多個學科的學者到時事評論員,從財經專家到從事貿易行業的業界人士,眾說紛紜,愈看愈令人迷惑。因為……


評論貿易戰的一大問題,是官方數據跟貿易現實相差太遠,容易誤導令分析失焦。與此相關的,是錯把貿易額等同談判籌碼,忽略了替代性才是貿易戰勝負的關鍵。 攝: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評論貿易戰的一大問題,是官方數據跟貿易現實相差太遠,容易誤導令分析失焦。與此相關的,是錯把貿易額等同談判籌碼,忽略了替代性才是貿易戰勝負的關鍵。 攝: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貿易戰佔據了傳媒大量的篇幅,當中既有醞釀下一次經濟危機的憂慮,亦事關眼前股市起跌的實際利益,從橫跨多個學科的學者到時事評論員,從財經專家到從事貿易行業的業界人士,眾說紛紜,愈看愈令人迷惑。評論貿易戰的一大問題,是官方數據跟貿易現實相差太遠,容易誤導令分析失焦。與此相關的,是錯把貿易額等同談判籌碼,忽略了替代性才是貿易戰勝負的關鍵。

現代生產模式下,貿易數字資訊含量低

李嘉圖貿易理論有一個著名的例子:英國生產布匹,葡萄牙生產酒,各自依據自己的比較優勢生產,再透過貿易換取別國的生產。19世紀的世界的確如此,一件產品的原料、勞力、資本多出自同一國家,是名副其實的本國出品。可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生產的分工愈來愈細,一件產品的設計意念、配件、生產、包裝等每一個細節可以來自多個國家,一件產品是「哪一國貨」的定義愈來愈模糊。跨國企業透過直接投資在不同國家設廠生產兼銷售,何謂本地貨入口貨也愈來愈難搞清楚。

貿易模式改變,結果是官方數字追不上時代,貿易價值跟增值(value-added)的關係愈來愈弱,由A國出口到B國的貨品,其中屬於A國的貢獻可能只佔小部分。因此,貿易統計蘊涵的信息漸變得不可靠。

研究者就以全球化的代表iPhone為一個極端例子。2016年全中國有三億多部iPhone,每六個智能電話使用者就有一個使用,蘋果在中國的盈利接近500億美元。iPhone明顯是美國產品,這一筆巨大交易應該會反映到貿易數據之上吧?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字,中國從美國入口的手提電話價值只有100萬美元,相反美國從中國入口的手提電話價值260億美元,好像美國人用中國電話更為普遍,實情卻是在貿易數字的定義下,美國人在「入口」iPhone!(註)

這個奇怪的結果,是因為蘋果在中國設立生產銷售分支,從各地入口配件後在中國組裝出售,整部電話未離開過中國國土,於是算不進中美雙邊貿易數字之內。蘋果在中國設廠僱用中國工人,盈利大部分回到多數在美國的蘋果股東,同時蘋果又在滿足中國消費者對iPhone的需求,這個緊密的貿易關係,在官方貿易赤字(順差)黑字(逆差)是看不出來的。同樣的現象,也出現於在中國大量設廠生產的美國汽車公司:在中國滿街都是的通用汽車(GM),以及將來Tesla在中國設廠生產的電動車,也不會算進入口數字。

這個數據和現實的差距,提醒我們不能單從出入口數字看出個別行業的重要性,更不能由此推斷關稅對雙方的影響。要梳理出關稅對中美雙方的真正影響,需要的是比出入口金額更細緻的數據,涉及的工夫就如嚴肅學術研究,不是短短一篇評論所能應付。

「替代性」誰勝誰負,不容易準確計算

撇開統計數字的問題,貿易戰的另一關鍵是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的問題。面對關稅令入口貨變貴,所謂替代性是指有多容易轉移到其他國家買貨。東家不買買西家,只要付的價錢不是貴太多,能購買的數量也相若,受關稅的影響就較少了。

從中美貿易種類,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美國從中國入口最多的是電子產品(例如剛才提到的iPhone)、機器、家具、玩具等製造業產品,而這類產品中國主要負責勞力密集的最後組成工序。美國對這些產品的替代性有多大,視乎這些生產商把生產搬到越南、印尼等勞力比中國便宜的地方有多困難。

中國從美國入口的貨品以農產品為主,其中從美國入口的大豆、小麥、玉米、棉花、動物飼料更佔總入口的三成以上。中國能否減少向美國入口這些農產品,視乎中國能否從其他農業國家以相近的價格大量買入。替代性誰勝誰負不容易準確計算出來,但常識告訴我製造業轉移陣地比農業容易。

貿易戰哪一邊最後會率先讓步?我沒有把握回答,只想指出過去三個月來美股升了半成,內地股大跌接近一成。

貿易戰哪一邊會率先讓步?攝: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貿易戰的勝負,取決於宏觀影響

替代性以外,另一個重要但更難計算的是宏觀經濟以至政治的影響。特朗普(川普)容或難以捉摸,但他不是瘋子也不是笨蛋,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利益的計算。同理,習近平也要為國家利益以及政治穩定着想。兩國互相增加關稅,對全球貿易以至整體經濟都有傷害(當然中美貿易縮減,貿易量會轉移到某些國家去,它們可能因而得於益),雙方駁火的情況,可以視之為一場政治經濟耐力戰,看看哪一方先抵受不住壓力投降。

有評論指中國反擊針對的是特朗普支持者較多的「紅色州份」(如生產威士忌的田納西州和肯德基州),意圖令特朗普在政治壓力之下屈服。相反,在「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體制」之下,政權沒有什麼連任壓力,也不用理會什麼民意支持,反正就是堅固得多,不怕貿易戰的打擊。

其實整個問題可以倒過來看。中國股市、債市規模有限,真正「普及」的資產市場是樓市。過去十幾年中國大陸樓價表現驚人,四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固然升得誇張,二線和三線城市也有每年超過百份之十的升幅。樓價得以急升的最有力解釋,是中國市民對收入持續增長的預期,供款初期就算辛苦,買家也相信未來只會愈來愈容易負擔。樓市興旺造成的財富效應,同時也在支持着消費投資。無可置疑的是,貿易戰雙方中,中國比較勞力密集(如製造業),美國生產相比之下較機械化自動化(如農業),貿易戰對中國的勞動市場衝擊較大,從而對樓市的潛在破壞力也較大。

中美貿易戰不易參透有三個原因:一為貿易數據信息含量低,二為雙方貿易替代性難以量度,三為勞動市場和資產市場帶來的政治衝擊更是計無可計。貿易戰哪一邊最後會率先讓步?我沒有把握回答,只想指出過去三個月來美股升了半成,內地股大跌接近一成。非表態不可的話,我會押一點小注到美國的一邊。

(曾國平,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經濟3.0][3]作者)

註:Zhiwei Zhang, Yi Xiong, Xinyu Ji: “Industry/Policy View: The US-China Trade War Is Based on Misleading Statistics,” Vox China, July 2018.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美國 中美貿易戰 評論 曾國平 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