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工廠裏的教室,如何開啟世代之間的對話契機?

年輕人真的對工廠沒興趣嗎?為什麼不把他們找進來,問問他們的想法呢?一間位於台灣新北市的針織毛衣廠,把工廠變成一座綜合教室,教人織圍巾、補衣服、製作側背包,在中小企業式微凋零的今天,他們努力嘗試重建工廠存在的價值。

針織社的老闆陳良泉與女兒陳思穎。家裡暢旺的毛衣產線,讓陳思穎能夠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近年經營環境遽變,察覺到雙親為了將工廠撐持下去的生存壓力,開始被逼著要快速長大。

針織社的老闆陳良泉與女兒陳思穎。家裡暢旺的毛衣產線,讓陳思穎能夠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近年經營環境遽變,察覺到雙親為了將工廠撐持下去的生存壓力,開始被逼著要快速長大。攝:張國耀/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陳泳翰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07-10

你有多久沒有穿毛衣了?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給你打的毛衣,放到哪裏去了嗎?

總是予人溫暖印象的毛衣,或許是最容易和情感、人心扣連在一塊的服飾。它既是文學中的重要意象,在流行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周杰倫的歌詞中,它是「兩個人的回憶」、「腦海中起毛球的記憶」,到了陳綺貞的音樂中,它又成了就要刺痛歌者最敏銳心緒的「愛的幻覺」。

毛衣獲得的特殊待遇,和它製作上的耗時不無關係,無論是家人憑雙手打出的棒針毛衣,或是圓盤機縫合而成的針織毛衣,每一件的完成時間,往往從數小時到數天不等。比起一般能夠快速量產的成衣,織出一件毛衣的緩慢流程,讓它更多了一份慎重其事的心意與重量。

不過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如今走在台灣的大街上,即便是冬天,穿著毛衣的身影也少了許多,全盛時期,曾經在海內外市場都叱詫一時的台灣針織毛衣廠,而今也陷入了巨大困境。為了答覆時代給出的難題,有那麼一些人,開始嘗試做出一些改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