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影像

重溫開放、多元的八九十年代「老照片熱」——評馮克力的《老照片裡的家國記憶》

馮克力的《老照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給普羅大眾一個非常開放的空間,以圖像訴說多元化的個人微觀歷史。這種歷史重構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似乎已逐漸消退,取而代之,是被高度集權的政府強力宣示的大論述和統一口徑。

《老照片裡的家國記憶》。

《老照片裡的家國記憶》。攝影:楊德銘

楊德銘

刊登於 2018-06-02

#影像

第一眼在書店裡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條件反射便認定是那種「懷舊老土回憶家國情懷鄉土式」歷史圖片介紹集,而且還配上這個書名:《老照片裡的家國記憶》。哎呀,我心想,冷不防還會加插一點「愛國情操小教育,祖國偉大滿魚肉」的文字,要我流一行眼淚不成?

幸好我還是好奇地翻了兩翻,作者馮克力的觀點和文字吸引著我,而且文章目錄裡的幾個小題也頗出乎意料:「讓歷史成見尷尬的照片」、「照片遭遇之種種」、「不宜發表」、「曾入敵檔」等等,在這本外觀頗為嚴肅正統的書本裡,我隱約感受到一股反叛的刺激。

馮克力是中國內地非常暢銷的《老照片》叢刊的主編和創辦人之一,在1996年發行,已出版了117期,至今仍以雙月刊形式持續出版。每期《老照片》的內容主要是向讀者徵集得來的老照片和文字,形式由傳記、散文、隨筆、考據到說明不一而足,非常開放並鼓勵民間參與,叢刊曾在九十年代獲得巨大成功,並間接引起了內地一波「老照片熱」。中國藝術史學者巫鴻認為《老照片》叢刊和隨後很多類似主題的作品,是「一種類似拼貼畫和眾多偶然結果組成的歷史,一種由眾多業餘作者的心聲而成的歷史。」他把這種個人化、無系統的歷史敘述稱為「微觀歷史」。

這種非主流的微觀歷史圖像當然不是新鮮事,例如香港坊間也有不少懷緬老香港的各式攝影集或畫冊,照片裡盡是社會民生百態、城市變遷、潮流節慶等,再配上相關介紹歷史文化淵源的文字,或是作者的個人經歷或耳聞,但執筆者多是學者、教授、研究人員、專欄名家之類,卻很少從普通平民百姓自發而起。即使是由學者或專門研究歷史的知識份子來寫,他們大多往往從社會歷史文化著眼,卻很少涉及照片作為媒介的本質、歷史發展、流動性和觀看文化之類作半點思考。結果,這本在中國內地出版的《老照片裡的家國記憶》便顯得格外特別。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