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王宏恩:海外台人是戰略優勢還是人才流失?還看政府與民間的心態

人才外流與否,重點其實不在外流數字,而是要看心態、看戰略,包括政府與民間的。

人才外流與否,重點其實不在外流數字,而是要看心態、看戰略。

人才外流與否,重點其實不在外流數字,而是要看心態、看戰略。攝:Lam Yik Fe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6-01

#王宏恩#評論

最近幾週,一些台灣人選擇到海外就讀或就業的新聞又佔據台灣傳媒的版面,也引發「台灣人才外流」的討論與檢討。但在這幾年,許多已經在美國任教的台籍政治學教授,卻組團返回台灣,依序訪問了馬英九與蔡英文總統,獲得兩位總統的支持,推動一個看似違反直覺的政策:讓更多拿到政治學博士的人可以留在美國任教,而非立刻回台貢獻所學。從台灣現時很紅的新聞關鍵字來看,這不只是「人才外流」,根本就是主動把台灣人才往外推了。

然而,人才外流與否,重點其實不在外流數字,而是要看心態、看戰略。

留美與留中的台籍學者作用

台籍教授們與兩大黨總統推動讓更多台灣人留在美國政治學界任教,目的除了是讓他們繼續吸收與接觸第一線政治科學研究之外,自然也與台灣艱困的外交情勢有關。台灣對周遭大國的動態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並需要廣闊的人脈網絡,才能在有充分資訊下繼續找到生存的道路。雖然在學界,教授們自然都得嚴格遵守學術中立這個準則,絕不能刻意製造或偏袒對台灣特定黨派有利的學術研究,但其實在大多數時候,美國的台籍政治學教授只要現身、單純提供一些已經累積多年、經得起考驗的事實,就能大大改變美國政府、智庫與媒體的想法。

舉例來說,我與其他幾個博士生,就曾親眼見過美國智庫人員表示「台灣人大多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想統一,美國幹麼阻止兩岸統一」這樣的言論,甚至不知道太陽花學運發生過。在這樣的智庫會議或國會公聽會上,假如有一兩名台籍教授在場,可以提供一些台灣正在發生的新聞、學界在台灣進行多年的學術研究、民調結果,尤其是在美國優良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研究結果,就可以幫助美國智庫與政府官員們在「更了解台灣」的狀況下,做出更合理的政策判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