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兩韓峰會

白信:兩韓峰會「創造歷史時刻」的反向解讀

在中朝威權體制的相互支持意義上,兩韓第三次首腦峰會可能導致威權體制和民主體制在半島上的「冷和平」式共存,並導致中國成為這一「創造歷史時刻」的贏家,整個東亞或將為此付出代價。

2018年4月27日,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袖金正恩在板門店非軍事區種下一棵松樹後,二人在非軍事區一帶漫步。

2018年4月27日,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袖金正恩在板門店非軍事區種下一棵松樹後,二人在非軍事區一帶漫步。攝:Inter-Korean Summit Press Pool/AFP/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4-28

#南韓#兩韓峰會#評論#北韓#白信

2018年朝鮮半島的歷史改變來得如此突然,以至於當4月27日兩韓峰會結束时,如何評價此次峰會以及金正恩、文在寅共同簽署的《板門店宣言》的歷史定位,並不容易,但其基本意義卻很清晰,不容忽視,令外界再無法以過往宣言的落空經驗來審視。

兩次峰會的前車之鑑

此前的兩次兩韓峰會,先後於2000年和2007年在平壤舉行,時任南韓總統金大中、盧武鉉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分別簽署了《北南共同宣言》和《北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兩個宣言分別強調「自主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和「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簽署和約」,從文本看來,此次《板門店宣言》是延續和重複了前兩次的宣言。

文在寅不愧是金大中、盧武鉉的忠實傳人,連會談間隙文金二人共同植樹時,旁邊的紀念石上也峻刻着「和平與繁榮」,向壯志未酬的先行者盧武鉉致敬。但是,不能不說,過往的兩次平壤宣言卻囿於其歷史局限而落空。

回顧第一次兩韓峰會,金正日與金大中的會談雖然具有開創性,也是南韓政權對北方施行「陽光政策」的開始。惟當時北韓剛剛從1990年代中期的「苦難行軍」復甦,金正日單方面利用金大中和平主義的動機和效果都很強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