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中美貿易戰

楊路:中美貿易戰觀看指南

對於充滿好奇的「觀眾」來說,用什麼視角來理解中美在這一場博弈中的種種行為和選擇,成為了一個挑戰。

與普通的競賽乃至戰爭不同,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並沒有公認的範圍。

與普通的競賽乃至戰爭不同,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並沒有公認的範圍。 攝: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4-20

#美國#楊路#中美貿易戰#評論#中國大陸

中美貿易戰是一場大規模、全方位的政治經濟博弈,不同的議題在不同的維度上同時發展着。因此對於充滿好奇的「觀眾」來說,用什麼視角來理解中美在這一場博弈中的種種行為和選擇,就成為了一個挑戰。就像筆者看板球比賽一樣,大多數人難免一時半會兒摸不着頭腦。這一篇「觀戰指南」就選取三個重要的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場中美博弈。

戰場:雙邊還是多邊?

與普通的競賽乃至戰爭不同,當前的中美摩擦並沒有公認的範圍。雙方在定義階段就展開了博弈:當前的衝突是一個中美雙邊的問題還是全球貿易體系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細枝末節,但是如同在戰爭前選擇交戰區域一樣,是設定議程的非常重要一步,其結果直接影響了雙方在實際博弈中的優劣地位。

目前雙方的選擇,主要來說就是中國希望把問題放到多邊組織解決,而美國希望通過雙邊渠道解決。主要的證據是,美國早前發起的針對鋼鐵和鋁製品的「232調查」,其法律依據是美國1962年《貿易擴大法》第232條,即美國商務部可以調查任何進口物品對於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組織(WTO)前身世界關貿總協定(GATT)第21條的規定,成員國是可以用國家安全原因豁免世貿組織規定的(比如在戰爭狀態下對敵國進行貿易禁運)。

暫且不討論美國此舉是否有濫用世貿21條的嫌疑,但至少其政治邏輯是清楚的,即繞開在美國看來官僚、緩慢,並且十分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對中國有利的多邊國際組織。反之,中國儘管意識到美國引用了國內法發起貿易措施,但仍然在用多邊規則回應。證據是中國商務部在3月23日宣布的針對232調查的報復措施聲明中,將美方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關税的行為,「理解」為世貿組織定義下的保障措施(雖然美國強調這不是)。在這個邏輯下,中國才根據世貿組織《保障措施協定》有關規定,制定了中止減讓清單。而回過頭來,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則在4月4日的聲明中,批評中國的232報復是「沒有根據的」(baseless),因為中國不能夠引用多邊規則來報復美國的單邊的行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