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一完,一如既往即刻議論紛紛。兩個大問題就在我們面前:一是歷史層面,即香港電影的過去,二是工業層面,即香港電影的將來。兩個問題側重點各異,但過去帶動將來,將來的事成為過去,兩者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若果不從文本評論的角度看,而用工業發展的分析出發,大概又可以帶出另一個角度。
回首2017年的香港電影,恐怕是近年來比較貧弱的一年,票房成績也是平平,但電影出產數量持續穩定,2017年有六十六部電影,新導演也輩出不絕,合金像獎資格的新晉導演共有二十三人,換言之,2017年每三部香港電影,就有一部由新晉導演執導,世代交替的進程持續不斷。
去年較佳而且受人肯定的好作品,都是女性導演作品,最佳導演五位提名者,三位(彭秀慧、許鞍華、張艾嘉)都是女性,實實在在表明了女性對電影工業的貢獻。至於《明月幾時有》奪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五個金像獎獎項,一如大家心中所料,毫無疑問,影片是去年最好的香港電影,但《明月幾時有》得獎,未必像過去兩年《樹大招風》和《十年》奪得最佳電影般,教人振奮稱快了。
過去多年,舞台劇界和電影界,有一些零星的合作,但在文本改編以至演出方法兩方面,時有轉變上的不適應,2015年的《暗色天堂》和《華麗上班族》就是兩次不大成功的嘗試,相關討論可見拙編的《HKinema》第三十五號(2016年7月出版)專輯「尋找劇作家的導演」,尤其是紀陶的文章《電影與劇場之間的交感創作》。
情況在兩三年間默默轉變。去年有一些成功的舞台劇界和電影界的跨界嘗試:彭秀慧將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作品《29+1》,拍成電影,不單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更以大熱姿態獲得新晉導演獎。
另一新人獎項是最佳新演員獎,由《黃金花》的凌文龍帶奪得,片中凌文龍飾演一個缺乏自理能力的自閉症兒子,演技出眾,更提名最佳男主角,凌文龍為香港話劇團全職演員,他的方法演技,對於把握《黃金花》中的角色,顯然有一定幫助甚至優勢。
若果再加上最佳電影《明月幾時有》的編劇何冀平,舞台劇工作者在電影界的成績,可謂有目共睹。從此可想,香港舞台劇界和電影界的越界合作,是未來可以再思的一條道路。事實上,在不久將來就有一個有待觀察的例子:莊梅岩的舞台劇《聖荷西謀殺案》,由潘源良導演、翁子光編劇,鄭秀文、蔡卓妍及佟大為主演,大概六月左右公映。
當然,另一宏觀的越界,是地域跨界。《明月幾時有》奪得最佳電影,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上台領獎,在那一刻我們不單知道,去年對博納影業而言是豐收的一年,甚至另外三部提名最佳電影的《拆彈專家》、《追龍》、《殺破狼.貪狼》,都由博納影業參與出品,其中由劉德華主演的《拆彈專家》和《追龍》更相當賣座。反之,本土電影在2017年相當失色,沒有前幾年的氣勢光芒。
其實,香港電影的發展方向,也不妨擴大想像,站在台上頒獎的阿米爾.罕(Aamir Khan)的 Tony Jaa,分別是印度與泰國的著名影星,香港與東南亞甚至南亞的廣泛合作,不妨再思。
且將視點從將來稍稍調整到過去。演員獎項方面,姜皓文憑《拆彈專家》得最佳男配角,當然是多年努力的回報,而古天樂就憑《殺破狼.貪狼》首奪影帝,尤其值得欣賞他有紋有路的得獎感言,他提到「我們香港人,怎樣做好我們的香港電影」,現場掌聲雷動。
最佳女主角一項,一直是香港和中國大陸兩地女演員的角力場,經歷了2005年起,章子怡、周迅、鞏俐、斯琴高娃帶來的北方旋風,2009年起,由資深本地女演員鮑起靜、惠英紅、劉嘉玲、葉德嫻再贏四年,到楊千嬅2013年獲獎後,章子怡、趙薇、春夏帶來第二度的北風,最近兩年又回到資深本地女演員,先有惠英紅,再有毛舜筠,歷史一如循環往復,重演一遍。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一項,由六位新浪潮徐克、嚴浩、許鞍華、章國明、余允抗、唐基明一同頒獎,毫無疑問,新浪潮是香港電影重要一頁,徐克和許鞍華都多次獲獎,翻查近十屆金像獎,二人共得六次最佳導演殊榮,許鞍華憑《明月幾時有》六奪最佳導演獎,可見將來難逢對手(徐克、王家衞、杜琪峯、方育平各得三次),難怪許鞍華委婉地表達不必再提名了。
今年,我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評委,兩相比較,只有《明月幾時有》奪得最佳電影是兩者一致,更令我感到電影評論和電影工業兩種觀察角度的差異。
無論如何,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長達四小時,楊蓉蓮得到專業精神獎,可見香港電影業界的人情味。另一方面,洪金寶憑《殺破狼.貪狼》獲最佳動作設計獎,從洪金寶的得獎感言,卻看到香港多年的動作片優勢,正在褪色。
頒獎典禮其中一個焦點,是楚原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二十年前已獲專業精神獎),在此不細談由於「仆街片」的原因,楚原與邵氏及方逸華的恩怨情仇,只想到楚原充滿人生智慧的感言,最後提到「當我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悔恨,不會因為虛度變幻而羞恥。」
也許有人知道,這是前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名句,對於香港電影,但願會有更多千錘百鍊的佳作面世,在時間長河上留下痕跡,就如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冬戀》、《玉女添丁》、《冷暖青春》、《愛奴》、《七十二家房客》、《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
其实可以开辟评论专栏,而不是篇篇都套在深度的栏目下
獎項出台後,端連續有三篇相關報導,但兩篇評論都比較「流水」。有沒有一篇是可以比較「專」和「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