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MeToo 在中國

沈陽案:北大“metoo”,制度與程序正義的迷思

儘管各界行動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網絡在沈陽案的推進中不斷成熟,並鮮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權力與結構,但如果支撐它說話、表達的公共空間上了鎖,那麼,無論是程序正義還是結果正義,無論是改變學院體系還是從象牙塔影響社會,就又打回鏡花水月的幻影了。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現任南京大學文學語言學系主任的沈陽,被揭發於22年前性侵女學生高岩,令她自殺,引起各界關注。圖為北京大學。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現任南京大學文學語言學系主任的沈陽,被揭發於22年前性侵女學生高岩,令她自殺,引起各界關注。圖為北京大學。攝:Imagine China

楊山

刊登於 2018-04-09

##MeToo 在中國##MeToo#楊山#評論

4月5日,農曆清明節,一場「爆料」在中國互聯網上炸響:幾名已經身在海外的北京大學校友、中文系畢業生,接連發布消息,指控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沈陽性侵女性。舉報者說,20年前,沈陽任教北大中文系期間,性侵了一名叫高岩的女生,導致後者精神崩潰,最終自殺。

20年後,這件早年「舊案」公諸於眾。輿論譁然,尤其是社會精英圈子極為關注。隨即,《人民日報》刊出評論文章,呼籲徹查事件並跟進後續制度建設;4月6日下午,北大發表聲明,承認處分確有其事;4月7日,南大文學院發出通告,認定沈陽道德不合格,建議其辭職,稱當年從北大引進沈陽的工作「程序不嚴謹」,「犯下了錯誤」。這則聲明,獲得了包括新華社在內官方與民間媒體的廣泛轉發;4月8日,北大公開了20年前對沈陽的處理結果,稱已經開會討論反性騷擾制度建設。

這些操作得到了不少好評。與此同時,知識分子中開始討論什麼樣的反性侵制度才更為合理;面對沈陽的否認,舉報人公布已經找到了更多性侵受害者作為證人⋯⋯乍看起來,各方力量的參與下,對事情的追責,似乎愈發清楚。

但是,這場風波最終能否撬動,又如何撬動高校體制中的沈痾,不見得可以樂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