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香港安老

第一代「離鄉」照顧長輩的台灣人,如何做好安老?

嬰兒潮世代、加速都市化,過去幾十年,奠定了台灣長照的基本格局:完全離鄉的子女,要照顧日漸老去的父母。除了送往養老院、聘請外勞,還有什麼選擇?

賴清德以「功德說」勉勵長者護工,點出嚴重的台灣長照問題:資源不足、實踐困難,導致行政院長必須用「做功德」來勉勵第一線工作人員,希望他們不要放棄。圖為台北市老人安養中心,看護士在午膳時間協助長者吃飯。

賴清德以「功德說」勉勵長者護工,點出嚴重的台灣長照問題:資源不足、實踐困難,導致行政院長必須用「做功德」來勉勵第一線工作人員,希望他們不要放棄。圖為台北市老人安養中心,看護士在午膳時間協助長者吃飯。攝:Will Lin/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何欣潔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03-08

#安老

2018上半年,台灣行政院長一句「做功德」,點燃了台灣勞工運動的怒火,也徹底掩蓋了這句話原本的語境——台灣長照資源的整合改革。

整個亞洲都在步入老齡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規模的長壽卻衰老的人群,對不同社會都形成不同的衝擊。「安老」、「養老」、「長照」,在港中台它有不同的說法,但引發著相似的焦慮。在台灣,賴清德當時那段失言的話是在衛福部宣佈將諸多長照資源整合為「1966專線」的記者會上。在這個計劃中,照顧者只要撥通1966,便可轉接至各縣市的長照管理中心,讓相關人員進行生活功能評估、共同擬定照顧計畫、為家屬引進相關照顧資源等。

當時,賴清德說:「照顧老人可能薪水三萬多元,好像不值得,工作困難條件、環境已超過忍耐程度,愛心施展有一點困難,我在這裡要勉勵第一線照服員,把它當作功德台灣的社會理念、做善事的行為。真有碰到困難,希望衛福部也有機制解決,不要讓照服員在第一線獨自面對、獨自承擔,令他只有兩種選擇:繼續忍耐或離開工作,這樣不好,這要隨時檢討、隨時調整,讓整個制度更加周延。」

這段發言背後的勞動觀念,自有值得商榷之處,但發言本身,的確點出嚴重的台灣長照問題:資源不足、實踐困難,導致行政院長必須用「做功德」來勉勵第一線工作人員,希望他們不要放棄。整個台灣社會在過去二十年來,也一直在跌跌撞撞地學習,「有機制解決」照顧老人的艱難問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