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讀者來函:春晚歧視背後,充滿對「優越」的渴求

隨着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自強的訴求要求中國人對白人主導的話語體系發起挑戰,急需在文化和種族身份上求得自信提升的中國人,通過將優越感駕凌於非洲人之上以求得補償。

讀者來函:春晚歧視背後,充滿對「優越」的渴求
2018狗年央視春晚小品《同喜同樂》自打播出便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以中國公司在肯尼亞承建蒙內鐵路為主線,來自肯尼亞、加納、烏干達等國的表演者與鄭愷、婁乃鳴、大兵上演了一出相親鬧劇。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2018狗年央視春晚小品《同喜同樂》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以中國公司在肯尼亞承建蒙內鐵路為主線,來自肯尼亞、加納、烏干達等國的表演者與鄭愷、婁乃鳴、大兵上演了一出相親鬧劇,其中婁乃鳴更是直接「black face」上身,飾演肯尼亞乘務員Kary的「逼婚」母親,身邊不光帶着一隻人形大小的猴子,還說自己喜歡中國女婿,在台上大呼「我愛中國」,對中非關係不吝誇讚之詞。除此之外,節目運用了大草原、野生動物這樣的元素來設置舞台背景,充斥了外國人對非洲大陸的符號性刻畫。

從小品的情節和編排來看,節目至少在兩個層面傳達了可能引起爭議的信息——中國對非洲人和非洲國家的文化想像以及中國對自身海外經濟實力的盲目自信。2016年的洗衣劑廣告事件和2017年「This is Africa」攝影展將非洲人像和動物像並列的事情,也相繼引發過關於中國人種族歧視問題的討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