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大數據」可能都沒有在中國這般光彩奪目——最高層視其為重要的執政資源、社會治理變革的關鍵所在,作為國家級的戰略部署強力推進;科技巨頭們渴望透過它掌握用戶行為、獲取更大利潤,不惜斥巨資對手中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和利用;普通民眾則在數據帶來的便利中自我陶醉——買着被精心推送的商品,看着被算法層層篩選過的新聞,隨時隨地掃碼付賬,卻將個人隱私忘得一乾二淨。
政府、企業和民眾,在對待大數據這件事上吊詭地實現了高度一致。大數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響着政府決策、商業活動乃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國也一舉成為大數據領域的排頭兵,不僅數據資源佔有量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在數據分析和數據交易領域也走在世界前列,政策的扶持、寬鬆的監管和民眾對於隱私的忽視,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技術等一起,成為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的核心所在。
然而,光鮮的表象之下,中國的大數據交易產業是在穩步發展,還是在野蠻生長?在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的情況下,個人隱私與數據使用如何平衡?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是會帶來便捷高效的生活,還是會孳生出「數據利維坦」,讓威權變得更加堅不可摧?我們為你梳理了與中國「大數據」密切相關的四個問題。

什麼是「大數據」?它有什麼用?
當你去醫院看牙,蛀蟲長在哪顆牙齒上都會被錄入衞生部門的醫療數據庫;只要輸入關鍵字,民政部門就可以輕鬆知道你所在的街道有多少「單身狗」;你上個月買了兩本書、卻花三個鐘頭挑選指甲油的行為會被淘寶網精確記錄,你每天凌晨狂刷朋友圈的行為也會收入騰訊「囊中」,百度記下了你在情人節前搜索廉價機票的動作……成千上萬個「你」的數據被蒐集、整理在一起,形成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