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歐洲第一座自由清真寺,會成為伊斯蘭宗教改革的希望嗎?

我一心想找清真寺,出現在眼前的卻是一座典型新教教堂:紅磚、哥特式尖塔、高高的鐘樓......走到教堂側翼,才看到一個小小的金屬門牌,用規整的字體印着清真寺的名字,看起來像個低調的辦公機構。我按下門鈴按鈕,就這樣開始了對這家清真寺的第一次拜訪,也得以觸及柏林「多元」觀念下的希望與不安。

聖約翰尼教堂是莫阿比特的第一座新教教堂,1835年就已經矗立在這片地區。「伊本·魯世德-歌德清真寺」就在教堂的側翼裏面。

聖約翰尼教堂是莫阿比特的第一座新教教堂,1835年就已經矗立在這片地區。「伊本·魯世德-歌德清真寺」就在教堂的側翼裏面。攝:劉昊/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劉昊 發自柏林

刊登於 2018-01-15

2017年11月的一天,我來到德國柏林市中心的莫阿比特區(Moabit),尋找「伊本·魯世德-歌德清真寺」(Ibn Rushd-Goethe Mosque)。

這座清真寺在2017年6月才由土耳其庫爾德裔德國律師、女性主義社會活動家Seyran Ates創立,股東包括弗萊堡教育大學伊斯蘭神學教授、蘇黎世大學政治學系講師,以及伊斯蘭進步論壇創始人。他們提出,要做歐洲第一座「自由派清真寺」(liberal mosque)。

這裏和正統清真寺的區別隨處可見:例如同性戀者可以進入,什葉、遜尼等不同教派一起禱告,男女不必分開祈禱,女性可以成為伊瑪目(即領拜人),古蘭經以現代眼光來解讀,女性不用戴頭巾進清真寺,遮面頭巾(例如罩住整張臉、只在眼部留出一條縫隙或紗網的「Burqa」)被禁止等等。Seyran Ates 認為,頭巾與信仰無關,只是父權社會的產物,目的是讓女性在公共生活中隱身。

它無疑滿足了一部分人對伊斯蘭教版「宗教改革」的想像。從它長長的名字便可見端倪:以伊斯蘭教智者、「西歐世俗思想之父」伊本·魯世德(又譯阿威羅伊),以及德國文學家、思想家歌德來命名。前者在1195年因理性主義觀念觸怒正統伊斯蘭教而被流放;後者深受理性思想浸潤,對宗教始終持懷疑態度,並在晚年寫下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詩集──《西東合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