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數年,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資訊科技,逐步走進社會成為公眾話語,由大型科技企業到初創公司,均爭相開發貼上上述標籤的新技術和產品;這幾門學問亦成為大學跨學科的研究顯學(至少敝校視之為策略研究重點),由系到院,從教授到大學行政高層,人人琅琅上口。當它們成為大眾話語,市場上消息不絕,議題自然經常成為媒體的焦點。大眾媒體的報導框架大致有兩大類:樂觀派通常會視新科技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用以推動變革,技術可提高社會效率及改善人類福址(科技革命框架);悲觀派則視之為人類的威脅,個人資料可被政府或企業濫用,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的職位,機械人將超越人類並控制甚至傷害人類云云(道德恐懼框架)。兩者皆各有受眾。
筆者屬懷疑派,我懷疑樂觀派的科技革命論太過一廂情願,亦同時對悲觀派傾向極端的想法有所保留。帶着一串疑問,我以一個社會科學學者的身份,參加剛過去的12月份在波士頓舉行的IEEE大數據國際會議,希望親身了解科技界對這幾門技術的最新發展,尤其關心有關科技與社會關係的討論。會議上見聞甚多,難以一一盡錄。筆者在本文主要介紹其中一個觀察。
「環中人」與「好」的培訓數據
但凡這類國際式學術會議,作為首天主題演講的講者們,多在業界有可壓場的江湖地位,講題亦多屬行內最新發展,並且可讓普遍與會者感興趣的題目。筆者發現,會議首天早上兩個主題講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人類知識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即所謂「環中人」(human in the loop)的概念。這概念某程度上回應了社會上不少人認為機器與人類呈互相對立之勢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