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安徒:不斷下沉的2017年香港

2017年的香港,基本上以半年為界:上半年的政治動力,就是環繞特首選舉而旋轉。2017年的下半年就是一個「沒有梁振英的梁振英時代」,亦即威權主義強勢出場的半年。

2017年7月,維港對岸,一個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巨型屏幕。

2017年7月,維港對岸,一個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巨型屏幕。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1-01

#評論#安徒

2017年,香港人過得一點都不平安。

政治上,前特首梁振英的任期告一段落,本是值得高興的事,可是情況並非如此。過去數年以來,香港不少人都將香港的困局歸咎於梁振英,甚至把「倒梁」作為首要的政治目標,期待一個情況不致太壞的「後梁振英年代」。可惜的是,梁振英其實只是一個被指認的象徵,一個權力的載具,甚至只是更大的權力遊戲下的一隻棋子。

這一年來的歷史已經證明,接着梁振英下台而來的「後梁振英年代」,並沒有換來一個較佳的政治環境,讓香港社會的內部撕裂狀態得以復修,讓政府與社會之間減少疏離。反而是,香港社會抵抗難以聚焦,香港人要面對更強大的威權、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梁振英2.0」年代。

2017年的香港,基本上以半年為界:上半年的政治動力,就是環繞特首選舉而旋轉。這一台戲吸盡了所有眼球,既吸納了主流泛民,也吸乾了這幾年隨雨傘運動所釋放出來的政治活力。不過,與社運民運老手們預期不一樣的是,這些來自普通市民的政治活力並沒投入抗爭,反而希望走捷徑、扮聰明、玩策略,以為妥協可以粉碎「偽激進」帶來的挫折,為香港鬱悶的困局找到出口。雖然這是一場並沒有市民一人一票的「選舉」,但卻騎劫了這幾年雨傘運動所帶起的政治熱情,捲起了前所未見的情緒投射,把本土情懷轉化為但求無功無過的懷舊,希望以眾籌數目、造勢大會、候選人走訪街頭等來競賽民望,影響選委們策略投票,抵擋北京方面的全面操縱。可惜的是,事與願違,民望競賽和小圈子投票博弈並不能絲毫動搖早已由幕後操盤的結果。當一切都按既定劇目進行,完成了梁振英時代版本1.0向2.0的升級,2017年的下半年就是一個「沒有梁振英的梁振英時代」,亦即威權主義強勢出場的半年。這一年來,值得回望的焦點包括: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