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紐約時報》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互動新聞專題 "Snowfall",此後,這種綜合文字、圖片、視頻和音頻的互動頁面,開始被新聞業廣泛使用。
五年多來,技術變革日新月異,3D 模型、數據可視化工具、HTML5 遊戲、AR(實境擴增)、VR(虛擬實境)等等,這些雨後春筍般冒出的信息傳遞方式,給「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的命題,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過去一年,端傳媒也在不斷探索講故事的新方式:互動新聞專輯、互動 infographics、數據新聞、新聞遊戲、影像故事、小測試、動畫等。探索愈深,迷思愈重——什麼叫「有效」?點閲量高,但對讀者而言沒有信息增量,這算是「有效」嗎?閲讀時間長,但開發的互動環節被跳過,讀者真的能受益於文字以外的設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