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猜猜文青小賬簿之倫敦篇] 低消費藝術青年McAusland:平日盡量留在家中

下午四時到六時半,她去做兼職保姆,這也是她每個月收入的最穩定來源。

27歲的McAusland在Peckham區住了接近5年,她與另外五 個朋合租位於Brockley的兩層維多利亞式房屋。

27歲的McAusland在Peckham區住了接近5年,她與另外五 個朋合租位於Brockley的兩層維多利亞式房屋。攝:Samwai Lam/端傳媒

特約作者 Samwai Lam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17-12-13

#猜猜文青小賬簿

踏出倫敦新興文藝人集聚地 Peckham Rye 的 Overground 車站,我的嗅覺立時受到強烈刺激:生肉、洗髮劑、Kebab的氣味彌漫在空氣裡。這個位於倫敦東南二區、昔日被人形容為頹敗、罪惡率高的地方,如今卻成長為倫敦重要的潮流創意指標地,人稱「第二個 Shoreditch」。

究竟 Peckham 為何與時髦文青必訪熱點 Shoreditch 扯上關係,能夠吸引獨立咖啡店、書店、劇場、藝術家工作室進駐呢?「大概是這裡的地價相對其他地區便宜。確實不少人形容Peckham 為第二個 Shoreditch,但我覺得,其實 Peckham 的文化非常多元,這裡拐個彎便有截然不同的風景,也非清一色時尚店舖、餐廳,反而有肉檔、價廉物美的雜貨店。而且,我也不樂於見到 Shoreditch 的仕紳化在這兒發生。」說話的是頭髮及肩、載著鼻環、滿酷的插畫師Georgie Ellen McAusland,三個月前,她的插畫作品就在此地 Bussey Building 裡的 Copeland Gallery 展出。

確實在Peckham,Bussey Building、Frank's Cafe(天台酒吧)、電影院Peckham plex幾個地方,總是會結集大量倫敦「文青」。要說「文青」這名詞,在中文裡解釋是「文藝青年」,但英文裡叫什麼?良久,我也想不到一個會完全與「文青」相吻合的英文代名詞。也許,Hipster 算比較接近吧。如果說「台灣文青」是戴眼鏡、用蘋果電腦、喜歡流連咖啡館,倫敦的 Hipster,則是男的留長髮、戴粗框眼鏡、終日穿格子襯衫配Band Tee;女的穿鬆身上衣、束腳褲,同樣愛古著、有紋身、抽捲煙……然而你若帶著如此眼光來看倫敦 Hipster,也未免太流於表面,就像談起Mods、Punk等次文化,人們的腦海便很容易浮現某一形象,甚至只是代表樂隊。

實際上,Hipster 的定義含糊不清,其代表意義亦隨年代而轉變。但或許能夠確定的是,拒絕跟隨主流、抗拒標籤化和統一化,是無論 Hispter 還是文青通常會秉持的原則。奈何,現時 Hipster 的稱謂已然總是帶有負面語義,似乎他們愈是介意標籤,反愈容易如出一轍。而對這個稱謂,站在我對面的 McAusland 直言:「我不希望人家認為我是 Hipster,老實說,大概沒人會想被人形容為 Hipster。感覺上,Hipster 總是與潮流有關,離不開消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