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墾丁退潮幕後(下):從廢墟裡重生,這群墾丁人如何打造「玩不壞」的景點?

社頂,一座被遺忘30年、失意的「酗酒之村」,花了12年,找到了新的舞步。他們在荒蕪中長出新芽、與陸客誘惑共處,在觀光與在地不失衡的前提之下,一題題進行修煉。

左拿手電筒、右拿登山杖,年已七十的社頂部落居民蔡正榮帶領導覽團參觀五色鳥的樹洞。過去十二年,二十五個導覽員,在這裡創造台灣第一個生態旅遊社區。

左拿手電筒、右拿登山杖,年已七十的社頂部落居民蔡正榮帶領導覽團參觀五色鳥的樹洞。過去十二年,二十五個導覽員,在這裡創造台灣第一個生態旅遊社區。攝:王文彥/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劉致昕 發自屏東

刊登於 2017-11-21

曾經,人們來墾丁,過「羅馬假期」。

時間是1968年後,「墾丁森林遊樂區」成立。地點,是遊樂區外的社頂部落,28間店面加上四處可見的大傘,奇木、蝴蝶、銀合歡、無患子,什麼都能賣。

「羅馬假期」是當時社頂最豪華的餐廳,樓中樓的設計,還有天井打進來的光,跟上流行,用西式速食餐廳賣港式餐點或炸雞,外觀還用仿羅馬式的白色圓柱配植物花樣盤繞的石刻柱頭。當時台灣經濟起飛,中產階級就偏好這股洋味。

在剝落的花崗岩磚、庭園中超過三層樓高的植物之間,我們重構當時遊客魚貫流進餐廳的場面。30年前,這裏是墾丁的代名詞,是南台灣觀光的燈塔,每年吸來最高百萬遊客,照亮整個恆春半島對觀光發展的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