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教堂門釘《九十五條》的人?500年後,當代如何重新認識馬丁路德

到底馬丁路德有沒有把《九十五條論綱》釘在諸聖堂門上?Peter Marshall告訴我們,從種種證據和跡象顯示,這件事真實發生過的機會極微。

500年前,年僅33歲的年輕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贖罪券議題上,不認同時任教宗,因此把一紙《九十五條論綱》釘在諸聖堂門上,藉此抗議。圖為位於德國城鎮艾森納赫 (Eisenach) 的馬丁路德像。

500年前,年僅33歲的年輕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贖罪券議題上,不認同時任教宗,因此把一紙《九十五條論綱》釘在諸聖堂門上,藉此抗議。圖為位於德國城鎮艾森納赫 (Eisenach) 的馬丁路德像。攝:Sean Gallup/Getty Images

李宇森

刊登於 2017-11-20

#李宇森#評論

談起新教(Protestantism),大概無人不知新教的源頭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談起馬丁路德,除了他在囚禁時翻譯的德文聖經外,大概無人不知他在威登堡諸聖堂(Schlosskirche,維滕貝格諸聖堂)門前釘上《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後世傳誦的《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

500年前,年僅33歲的年輕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贖罪券議題上,不認同時任教宗利奧十世(Pope Leo X)與道明會傳道者特次勒(Johann Tetzel),亦不理解為何德意志地區美茵茲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Brandenburg)會容許後者在其教區宣傳贖罪券,以金錢換取縮短在煉獄受刑的時間。因此,他先寫信給阿爾布雷希特,繼而公開書信,把一紙《九十五條論綱》釘在諸聖堂門上,藉此抗議教廷和主教的做法,以及挑戰對於贖罪的理解。

或者連馬丁路德也料想不到,一紙論綱,竟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由此掀起波瀾壯闊的新教改革運動,對全世界影響極為深遠。後世學者,無不認為《九十五條論綱》的重要性,可堪與《大憲章》、《美國獨立宣言》、《聯合國憲章》等文件比擬。

但是,數百年的光景後,我們有否重新認識馬丁路德,重新認識其《九十五條論綱》?馬丁路德在贖罪券上的神學思想,如何影響後世的社會政治思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