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王小波在《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一文中說:
半瘋不傻的話,只有從借酒撒瘋的人嘴裏說出來才有人信。假如我說「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不僅沒人信,老農民還要揍我;非得像江青女士那樣,用更年期高亢的嘯叫聲說出來,或者像姚文元先生那樣,帶著怪誕的傻笑說出來,才會有人信。要搞蠱惑宣傳,必須有種什麼東西蓋著臉(對醉漢來說,這種東西是酒),所以我說這種人是在借酒撒瘋。
而隨着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蠱惑宣傳者的角色,就由以咪蒙為首的一批微信公眾號來承擔。上週末以來,一起一年前發生的日本留學生被殺事件重新成為網上熱點。因為《新京報》王志安做的《局面》節目的專訪,被害女學生的室友劉鑫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成了眾矢之的。一起案情本身並不複雜的普通刑事案件,在還沒有開庭審理以前,就有人先給當事人之一的劉鑫定罪,並言之鑿鑿地寫出《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用情緒化的文字和煽情的語言,指責當事人之一的劉鑫見死不救,冷血沒人性,是「人渣」,很該死,「人渣早就原諒了自己,輪不到你來原諒他。人渣不僅早就原諒了自己,還表示絕不原諒你」。
刑事法庭還沒有宣判,而道德法庭已經宣判了劉鑫的死刑,並永世不得翻身。
那麼咪蒙的文章是否經得起推敲呢,據劉鑫的微博上指認,咪蒙文章指稱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做了新頭髮,去跟朋友聚會吃飯的照片,是移花接木動過手腳的偽造之作。該照片實際上是劉鑫跟死者生前合影。
為了製造噱頭和提高點擊率,居然偽造圖片,實在有違新聞原則。據稱,以咪蒙為代表的一批公眾號大V,近日被統戰部門召見,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他們就是靠篡改圖片,張冠李戴來傳播所謂正能量的嗎?
咪蒙創始人馬凌在十九大座談會上的發言中重申,目前以網絡和微信獲取資訊的人群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年輕人佔絕對多數,新媒體的輿論導向對於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至關重要,作為新媒體從業人員應該牢記自己的使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那麼,咪蒙等公號違背新聞報導原則,不惜偽造圖片來誇大宣傳效果,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其預期效果中的一個,就是製造仇恨心理。通過仇恨使受眾喪失自我,這樣就可以為他們洗腦,讓他們跟着節奏走。不管是將來做營銷推廣,還是作為一股網絡力量,都可以為它所用。
小說《一九八四》中,大洋國的人民每天都要進行兩分鐘仇恨活動,兩分鐘仇恨描述黨的叛徒果爾德施坦因,在短片中作出攻擊大洋國一黨專政的言論,反對老大哥,觀看者會情不自禁地憤怒起來,甚至攻擊電幕。男主人公温斯頓本來不以為然,到最後也會被大眾的情緒所帶動,情不自禁的高喊口號,做出攻擊性的舉動。這可以看做是一種集體催眠的行為。類似的場景,文革中毛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衞兵的時候,群眾山呼海嘯,激動不已的情形可以類比。
要煽動仇恨,事實本身是否準確並不重要,只要能引起受眾的反感或者共鳴就可以。這就好像傳銷一樣,傳銷的商品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能忽悠更多的下家進來就可以。所以像咪蒙、北美留學生日報、舊金山灣區華人資訊這類公眾號,似乎並不會用心核實報導的內容,只要內容足夠駭人聽聞吸引眼球,就算達到了目的。
對於受眾,為什麼又這麼容易被情緒所帶動呢。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家裏不讓穿喇叭褲,因為鄰居對他媽媽說,你孩子穿喇叭褲,將來是要坐牢的啊。他媽媽就很氣憤,把他的喇叭褲給剪了。事後回想起來,他媽媽也挺不好意思,不知道當時是着了什麼魔。他媽媽顯然沒有仔細思考過,穿喇叭褲,跟將來坐牢之間,有什麼邏輯聯繫。
公號和政客的蠱惑宣傳,利用的是人性的弱點和人們善良的本性,對於擔心失去一些親近的東西或者情感的恐懼,正如羅永浩的媽媽害怕孩子將來會被抓去坐牢。而對劉鑫動怒的人,則是因為自己心中對於人性善良的維護,不想自己或周遭的人遇到像劉鑫這樣的朋友,而對於事件中的具體陳述是否符合事實,是否符合邏輯,則不會去深究。從心理學上講,是一種錯誤的代入和共情。
在一個眾多公共話題的討論都受嚴格限制的輿論環境,對於無依無靠弱小個體的譴責是成本最小、毫無政治風險,又能彰顯自己正義感的行為,何樂而不為,還顯得自己可以替天行道。同時滿足了在言論管制下,公眾對於社會話題的參與,以及渴望決定公眾議題走向的願望,所以眾多個體加入了這場集體討伐「不義小人」的盛宴。
我們都應該反思,為什麼這麼容易被激怒,這麼容易被煽動性的語言帶着節奏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過於淺薄,符合不符合常理邏輯?要警惕這種故意煽動的文字,不然下次去砸日本車的時候,衝在最前面的或許就是你。
有關部門顯然也看到了這種洶湧的民意可以為己所用,所以盛讚這種非理性的媒體狂歡。環球時報胡錫進說,「這是正義的集體吶喊,它所展現的就是今天中國互聯網的真實面貌」。
在嚴格管控的輿論環境,媒體就會用這種畸形方式達到利益最大化,這對中國人的心性直接或間接影響巨大。思想者也會因為想通過事件發聲,逐漸習慣於熱點語境(無熱點就沒人關注),這對思想的控制和危害也是很大的,一個個熱點思維就像植入思想的隱形鎖鏈。
而受眾則是一次次被集體催眠,一次次被植入一種集體情緒形式和思維形式,常見的概念和語句成了一種語法喚醒/催眠機制,不用時用它掙錢,需要用時就刺激它讓它成為可以操控的民眾力量。這種可控的民意,進可攻,退可守。出可驅動帝吧小粉紅出征,入可懲治不愛國人士剝奪其個人財產,作為一股力量為一些既得利益者所喜愛。
怎麼應對這種情形?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批判性邏輯思維,不要被情緒化文字左右自己的思考,也要堅決跟這種蠱惑宣傳做鬥爭。正如開頭提到的王小波文章中所說:
目前,有些年輕人的抱負似乎就是要炮製一輪新的蠱惑宣傳 — —
難道大家真的不明白蠱惑宣傳是種禍國殃民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抱負只能是反對蠱禍宣傳。我別無選擇。
微博上陈亚亚认为,“在情感支持、生活保障主要来自家人(尤其是底层)的社会中,子女死亡往往成为无法弥补的损失,让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这是整个社会(制度和文化)需要检讨的” ,赞同。另外很高兴端出了这个topic。
看到前面有留言問是否會影響法官和陪審團的判斷,可以說肯定會有影響,但是影響多少是否會直接影響到結果是很難斷定的。and感謝前面的Zeno119整理時間線,對此事件有個比較完整的了解。但裡面有些劉母和江母稱呼是否有寫錯?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有待商榷,我个人更认同方可成老师的“感性和理性论”。
作者何嘗不是假裝深沉
P.S:劉鑫和江母在案發當日下午確認江歌出事的時候也可能知道江歌已死,她只是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在醫院」(太平間三個字沒直說)回答江母的詢問。
再特別補充一下,根據江母自己的陳述,她案發當日事實上是和劉父劉母一起的。
笔误…永远对煽动性文字保持警惕。
看了太多网友对此事的评论…心里不寒而栗,我以为民智已经开化到可以避免另一场文革,但是现在它却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在案卷未公布,事实不清晰的情况下就可以对一个人那样肆无忌惮的批判攻击,恨不得立马让她下十八层地狱…这和我们40年前的那种大批斗有和区别?只不过我们现在无法摧毁一个人的肉体但可以借助网络之力轻易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当举着道德大旗时却做着道德不允许的事,当大力批判人性的时候却将人性的弱点显露无疑。就像作者说的…永远对批判性文字保持警惕。
單獨談及劉母在電話錄音中爆粗口說惡毒話的同時,請也更全面的瞭解一下那通電話的發生時間和背景,以下時間節點來源於綜合各方媒體報導拼湊出來的大概,要是我記憶有誤的話,請指正。
2016年11月3日凌晨約12點過:案發
2016年11月3日下午約五點:
江母獲悉女兒被害
2016年11月3日下午約七點過:
劉鑫在警局和江母進行了微信視訊通話,哭著和江母致歉並確認江歌遇襲在醫院的信息(那時從劉鑫這邊來看,不知為何她並未告知江歌死亡—可能她因為從案發到下午這段時間一直在警局所以並未獲悉江歌已離世的消息?也可以因為別的原因。)—至少可以確認的一點:案發當日,江母和劉鑫聯繫上了,並且劉鑫出現在警局配合調查。
——————分割線————畫風開始變異
2016年11月4號,江母出發去日本前在微博發出了含「江歌被害,嫌疑人是室友劉鑫前男友」這樣內容的消息,導致劉鑫遭到一些吃瓜群眾的質疑和攻擊;
2016年11月6日:
劉鑫微信消息江母,告知她遭到了網絡輿論暴力,希望劉母可以冷靜下來,並在隨後的消息中聲稱「如果再發生這樣的新聞(吃瓜群眾針對她的不實指控),將停止配合警察」,且告知劉母「這件事完了以後我不會見妳。」
2016年11月8日:
江母回覆劉的信息裡並有沒對劉鑫遭到無端攻擊一事著墨很多,江母的注意力更多放在了劉最後那句停止配合警察身上,向劉鑫簡單暗示網絡攻擊不是來自她的本意後便開始質問劉鑫關於「配合調查」的事,劉回覆「那是氣話,其實一直在配合調查,亦經常想起和江歌在一起的日子就淚流滿面,希望兇手早日找到」在隨後溝通中雙方第一次隔膜表面上消除了,但並沒有真正消除雙方已經醞釀著的猜疑和敵視情緒。
—–分割線—-
2016年11月7日,兇嫌以「恐嚇罪」被捕
2016年11月10日,江母通過微信第一次要求劉鑫告知她案發當晚的經過,劉敘述完後,
江母特別向劉質疑了關於門是否有鎖上的細節,
遭劉否認。
—————此處可以看出來,事實上兩人之間的不信任已經產生且與日俱增,而且江母質疑門的事是基於她微博評論裡網友想像出來的劇情評論。
然後:
江歌葬禮,劉鑫沒出現;
江母繼續在微信不時消息,詢問,質問甚至演變成直接指責劉鑫,
劉鑫不再回覆消息,
江母攜江歌骨灰回國,
回國後江母曝光了劉鑫全家人的私人信息,導致劉鑫一家收到吃瓜群眾更兇猛的騷擾;
——–分割線,劉母要出場了!
全家信息被曝光後,
劉鑫和家人分別通過微信和電話與江母取得聯繫,在這次分別的聯繫中,
劉父向江母表達了對於自己家隱私被曝光的憤怒及聲稱要提告,而江母在電話裡向江母放炸彈,惡毒攻擊到:「她(江歌)命短,我女兒和她的死無關!」「不受人可憐的J8玩意兒!」
——-
江母將電話錄音(是不是完整的有待進一步確認)中劉母爆粗口的那段公開,引爆輿論譁然⋯⋯⋯
——寫了這麼多,樓上那位發現其中的問題了嗎?
1,劉鑫並非江母引導出來的輿論「劉鑫冷漠,毫無作為」,她事實上第一時間就介入其中報警和配合調查了。
2,雙方的問題其實在案發不久就有端倪了,而導致這樣情況發生的原因是江母報仇心切,卻過早的向公眾實名(指點出劉鑫的名字)爆料。
3,不管怎樣,劉母對江母的話說得很惡毒,但這是她們之間雙方互相刺激的結果。
4:從江母的反應來看,江母並沒有很多關於現代司法制度運行的知識儲備,或者說她在案發時也沒有及時得到這方面學術或法律界專業人士的「弘法」科普。
⋯
抱歉,一不小心寫得好長。
😓
这时候站在批判集体讨伐的一边是否又是一种标榜自己角度不群,思维认识不凡的表现呢?为什么很少有人谈刘鑫一家的行为态度折射的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一面呢?
《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第六集《Hated in the Nation》,恰巧反映了這樣的問題。
普罗大众如果都有清醒的头脑,批判性的逻辑思维,政府的propaganda效果大概要打折。
有疑问,请教一下,这种舆论潮是不是亦不会对法官与陪审团的智慧与专业性造成直接影响?如果只是成为考虑因素并且舆论在一定范围内,怎么就觉得不理智了?这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怎样就觉得有问题了?
好文章!感谢作者!
「區區一百五十萬來路不明的街頭和網絡請願簽名竟然妄想在一起刑事案件中對被告的量刑起到主導作用,真是在玷污我國司法體系及侮辱我國法官和陪審團成員們的智慧及專業度阿。」— 名偵探柯藍 工藤新一(日)
关于请愿信另外一点是,大量的非本国公民签名来表达民情,试图影响审判,难道不算他国干涉内政吗?就像白宫墙一样,贵国最大资本不就是人口吗,分分钟超过门槛,还要逼得白宫必须回应。
最近在國內的網絡上完全不能談這個話題,你稍微說一些中立的話,就會被罵劉鑫的網友們找到來罵你…………哪怕是在朋友中,也會因為不同的觀點吵架,甚至被貼上“心理扭曲”的惡名……所以希望端傳媒這片淨土能多關注這件事情的後續,至少在這裡還能看到理性的思考和討論
文章很值得反思。令我想起 “黑鏡” 第一集所諷刺的。
想请教@王立早 :
可以进一步解释或者阐述“司法是要有了干预才会有正义的”这一句话?我有一些没有理解。
且,干预是否直指“舆论干预”,即舆论干预司法?“正义”,代入这个案件中,指的是陈被判死刑?
感谢。
关于死刑请愿问题做个补充。
1,日本是有死刑的,而死刑请愿亦有先例,有媒体指出江母也是得知先例且咨询当地检察官后发起请愿活动。因此请愿本身本身其实无可非议;
2,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日本“请愿人数多少”和“杀人罪成后是否判死”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只能说可能会成为主审法官判案的一个参考,因此实质上不会存在干涉司法的问题;
3,当然相信大部分参与签名者恐怕是误解出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而去签名的。毕竟看完一篇对刘鑫的道德大字报后一鼓作气去签杀人者陈世峰的死刑请愿,是一件极其诡异的事。无疑这是一种恶劣的认知。但作为一个翻墙者,我希望各位理解的是,这种认知其实出于一种悲哀的现实经验——司法是要干预了才有正义的。
照这种节奏下去,
估计下一步就是又一波封杀潮了。
更加反對嘅系 所謂嘅簽名要求死刑 咁我想問下 系唔係30萬人簽名要求無罪 咁就應該無罪? 法治國家下 自有司法公正 法庭都未定罪 輪唔到你地出聲
咪蒙类的自媒体真的是不求新闻属实,但求博得眼球,完全没有任何顾虑的随意操控舆论什么,现在只要遇到他们相关的东西,都特别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