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俄國革命百年:革命的悲劇由誰決定?

革命者面前往往是這樣的困局,是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抓住機會,還是錯失機會等待準備好的那一天?

2017年11月6日:俄羅斯有集會紀念俄國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參加者攜帶紅旗和列寧的肖像遊行。

2017年11月6日:俄羅斯有集會紀念俄國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參加者攜帶紅旗和列寧的肖像遊行。攝:Alexander Ryumin\TASS via Getty Images)

張躍然

刊登於 2017-11-07

#深度俄羅斯#評論#張躍然

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的一百年後,無論是在中國,俄羅斯或是其他地方,這場革命的相關敘述與評價都五花八門、甚至針鋒相對。這種多樣性既體現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永恆主題——對俄國革命的評價,永遠植根於評價者對其當下所處政治環境的理解——也體現出這場革命本身的過程和遺產是多麼複雜。

因為革命之後的蘇聯史充滿了悲劇,所以在今天我們仍然要堅持告別革命嗎?或者在面對高壓強權的地方,十月革命的歷史,仍然有進步價值嗎?在一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如何立足於當下這個時代,重新反思這場革命?今天的政治運動參與者,可以從這場革命中學到什麼?

要解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我們回到俄國革命的歷史情境本身,去仔細觀察1917年俄國的行動者們——尤其是布爾什維克——面對怎樣的局勢、他們為什麼做出了他們最終做出的選擇、他們的成功與失敗究竟是什麼歷史情境的產物。只有透過具體的歷史情境,我們才能將當下面對的現實與1917年的俄國對接,發現背後相同的歷史困境,從而由「告別革命」與「革命萬歲」的天真想象中走出來。

革命是否發生,是由革命者決定的嗎?

讓我們先把視線拉到1917的後一年:1918年,德國無產階級革命失敗後,德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erg)被捕遇害前曾寫下一篇題為《柏林秩序井然》的文章,反思這場革命的前前後後。在文章中,盧森堡坦誠地承認,彼時的德國,沒有給革命提供成熟的準備條件。但她更明確地指出,並不能因為革命準備不充分,就認為這場革命的發動是錯誤的:「革命不是憑自己的願望,在廣闊的田野上按照『戰略家們』巧妙地制定的計劃行動的。革命的敵人也有主動性,的確,通常說來,他們發揮主動性的情況比革命本身要多得多。」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下、在鎮壓革命力量的步步緊逼下,發動革命是唯一的選擇,而革命一旦發動,開弓就沒有回頭箭——「革命的內在規律是在跨出第一步以後決不能停下來採取無所作為的被動態度。」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