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30年了,返鄉探親的台灣老兵,他們的「家」在哪裏?

大陸的家,最終還是褪了色,成為一趟遊程中的某個停留點,但最終還是要回家的,家在台灣。他們已經是台灣人——不管他們投票投哪一黨,政治意識上接不接受「本土化」。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比起杜甫,李伯還算幸運,父母雖然都已經亡故,但哥哥仍在世。兄弟相會,一位生活在華北窮困農村,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一位來自台灣繁華都會,看外觀不過剛過中年。生活環境的差異,讓兄弟看來更像叔姪,他們的年紀差只有兩歲。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比起杜甫,李伯還算幸運,父母雖然都已經亡故,但哥哥仍在世。兄弟相會,一位生活在華北窮困農村,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一位來自台灣繁華都會,看外觀不過剛過中年。生活環境的差異,讓兄弟看來更像叔姪,他們的年紀差只有兩歲。圖:Tsengly / 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李熠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11-02

#兩岸交流30年

【編者按】:1987年11月2日,台灣政府正式受理國人赴大陸探親,今天屆滿30年。從30年前的這一天起,渴望回家看一眼的老兵們,終於在離家近40年後,帶著在銀樓打好的一包包金戒指、「三大件五小件」,回到大陸的家鄉。隨著這扇門的開啟,兩岸交流從此進入新頁。對這群「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們而言,家是什麼?何處為家?如今年過九旬、1988年首度回河南尋親的李伯,也許可以告訴你。

對李伯(化名,但後文中所提及的年籍、故鄉均為主角真實的年籍、故鄉)來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在民國77年(1988年)的中秋節來臨前,不再只是某種「感懷」,而是真實的驅力:他要動身河南老家,讓哥哥帶著他給父母上一次墳。

讓李伯得以將思鄉心情化做返鄉行動的,當然是前一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開放原籍大陸的榮民(在台灣稱退伍軍人為「榮譽國民」,簡稱榮民)返鄉探親。他之所以沒有和其它成千上萬的同儕一樣,在政府宣布第一時間立刻出發,主要還是因為他顧忌著應該向原服務機關報備一下——他的原工作事涉敏感,即使退休了,進入大陸這樣的行動,還是得讓原單位知道一下。

李伯的朋友們從銀樓打了一包包金戒指,通關時全戴在自己手上,到家再脫下來送給姑姑阿姨,或者是......留在家鄉的妻子、女兒。

單位准了,李伯連同幾位河南同鄉開始張羅回鄉的禮物,俗稱「三大件、五小件」,「大件」是冰箱、電視、洗衣機;其它諸如相機、收錄音機、電鍋等等,算是「小件」。

「你買了怎麼帶進去?」我問。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