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季刊》事件掀開的冰山一角:中國式學術審查如何輸出世界?

隨着中國與國際學術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合作期刊審查、原始數據庫刪改、學者黑名單……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控制與學術審查正以各種不同方式輸出世界。

8月18日到22日的短短五天裏,海內外中國研究學界像是坐了一次過山車。從劍橋大學出版社被爆向來自中國的審查要求妥協,將旗下重要刊物《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中超過300篇論文和書評從其中國網站下架,到消息傳出後學界群情激憤、集體抗議,再到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決定將被禁文章重新上架並免費開放,這劇情可謂環環相扣、一波三折,也讓平日裏低調和小眾的學術期刊走到了聚光燈前。

劍橋大學出版社對審查說「不」之後,截至目前中國並無更多動作,但學界並未因這小小的勝利而歡欣鼓舞。儘管中國政府對學術自由的干預並不是新鮮事,但直接對國際出版社及其旗下的英文學術期刊下手,這很可能還是第一次。這讓中國研究乃至整個社會科學領域都籠罩上了一層陰影:在知識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是中國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另一方面是中國對學術界的意識形態控制日益加強;兩方博弈之下,究竟是國際標準的學術自由能夠走進中國,還是中國特色的學術審查將會輸出世界?

《中國季刊》事件是偶然,還是精心布局?

消息的傳出似乎是個偶然。8月18日,《中國季刊》( China Quarterly)編輯 Tim Pringle在一封內部郵件中告知編委會成員,劍橋大學出版社在中國相關機構的要求下,屏蔽了其中國網頁上的300餘篇論文和書評。這些文章主要與中國國內長期以來的敏感話題有關,關鍵詞包括六四、文革、西藏、新疆和香港等。郵件中還透露,幾個月前,劍橋大學出版社還曾被中國要求下架超過一千本電子書。其他期刊可能也會在近期受到影響。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