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陳佩華來函:中國跨國境侵犯外國學術界,意味着什麼?

這次不是中國當局或其代理機構自行刪除或改寫他們認為的有顛覆性的刊物。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施壓讓外國人替他們完成這些骯髒的任務。

本月,中國要求劍橋大學出版社(CUP)從《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在中國境內的電子版中,撤下約300篇論文及書評,以阻止中國研究者和大學生接觸這些文章。出版《中國季刊》的劍橋大學出版社,在沒有得到編輯的許可下,擅自同意中國當局的所有要求;被刪除的文章大部分與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中國領導層、示威、西藏和新疆有關。

劍橋大學出版社順從中國和積極參與審查的行為曝光後,主要報章便立即報導了西方學術社群湧現的憤怒批評。8月21日,劍橋大學領導層迫令其持有的劍橋大學出版社恢復所有被撤下的China Quarterly論文。中國的如意算盤無法打響,這場風波也平息了下來。然而,這次事件嚴重的潛在影響仍未結束。中國會否因為顏面有損而報復?北京會否試圖向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季刊》和中國以外的學術社群發動懲罰性的措施?還是它會就此靜悄地讓事情過去?看來不會就此罷手,但如何再插手可很難估計。

毫無疑問,對中國國內外的學者來說,中國對外國學術出版的審查會有嚴重的影響;國際上研究中國的學者,對此事有許多的討論。中國學術自由的缺乏,始於毛時代。中外學者都對中國內部的審查司空見慣。中國學者學會了在敏感議題上躡手躡腳,勇氣比較大的則設法試探底線,但還是要及時適應政治氣候而調整。我們外國學者都變得習以為常,覺得在中國,審查就是日常。

然而,這次事件的性質並不一樣。它是史無前例的。這次不是中國當局或其代理機構自行刪除或改寫他們認為的有顛覆性的刊物。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施壓讓外國人替他們完成這些骯髒的任務。這與中國當局強制要求中國學者自我審查不同。中國有自己的網絡技術,可以在這些文章沒在中國公開之前進行堵截,然而中國的審查機構卻要劍橋出版社執行他們的指令。這是在公開展示其權力可超越國境。令人遺憾的是,劍橋出版社為了幾個錢就背叛了學術自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