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公民抗命案件七問:香港法治岌岌可危了嗎?

青年抗爭者被判入獄,量刑過重嗎?香港司法已政治化了嗎?通過採訪七名法律人,包括兩任大律師公會主席譚允芝、林定國,前資深刑事檢控專員Grenville Cross,以及四位年輕律師及法律學者,我們梳理出七個關鍵問題。

司法獨立長期被視為香港的驕傲。綜觀《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司法獨立排名高踞前列,但在全球約140個司法管轄區中,近年卻有所微跌:2015至16年度排名全球第四,16至17年度下跌至第八。另外,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的調查,自2015年上半年開始,市民對「法治」、「司法制度的公平」、「法庭的公正」等三方面評價都不斷下跌。

繼人大釋法,六位立法會議員相繼被取消議員資格後,最近,兩宗司法判決接連將16位年輕的抗爭者判進監獄,司法問題再次成為香港全城焦點,甚至引發各方輪番論戰。

2017年8月15日,上訴庭裁定律政司加刑申請得直,判決13名因在2016年4月反對東北發展撥款而衝擊立法會大樓的年輕人因非法集結罪,獲8至13個月的監禁,這等於推翻了原審裁判法院此前的判決量刑:80至150小時社會服務令。兩天之後,8月17日,上訴庭審理「公民廣場案」,再次裁定律政司加刑得直,判決雙學三子黃之鋒、周永康、羅冠聰6至8個月監禁,再一次推翻原審裁判法院的判決量刑:80小時社會服務令至3週監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