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的讀者如何看待古文教育,以及兩岸政府對此的不同取態?

8月20日,台灣教育部召開中小學課程審議會大會並討論國文課綱,課審會普通高中組擬將高中國文文言文課數比例由原4...

8月20日,台灣教育部召開中小學課程審議會大會並討論國文課綱,課審會普通高中組擬將高中國文文言文課數比例由原45%-55%降至每學期以30%為上限,必讀古文也由20降為10至15篇。委員會又通過網絡票選,列出了十篇推薦選文,保留《赤壁賦》等4篇原先選文,另加入6篇台灣古詩文。課審大會將於27日審議草案。

然而與此同時,今年9月新學期,中國大陸中小學生將迎來歷時4年多最終定稿的新版「語文教科書」,中小學語文課文的文言文比例大幅增加。小學6個年級12冊語文課本共選用古詩文124篇,達課文總數的30%,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則增至51.7%。

8月24日,王德威、曾永義等7位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學者發起聯署聲明,呼籲台灣課綱拋開文白比之爭,認為修課剛不應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國文課應當拋棄中文、台文、華文的領域差異,追求多元化的語文教育。該聲明得到逾2000人連署。

兩岸對古文教育比例的不同態度引發了激烈的爭議。有人認為,古文艱深晦澀,過大比例可能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且學生不應成為古人思想的奴隸。然而也有人認為,減少文言文比例是「把文化的根拔掉」,並質疑台灣審議會討論過程黑箱作業。在本週端圓桌的相關話題下,桌友們的討論也主要圍繞古文教育的必要性、教育方式及其與政治的關聯展開,一起來看看端讀者們的想法。

文化傳承VS今日無用,古文教育有何意義?

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到「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從懵懵懂懂地背誦《靜夜思》到在考場上默寫《出師表》,一直以來,古詩文都在傳統華語教育中佔據一定的比重和地位。然而,近日的「文白之爭」又重新將「古文」的意義和實際用途拉入討論區。有人認為,學習生僻的古文,並不能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且對使用白話文交流的今日無用。而也有桌友指出,文言文是華語的歷史積澱,「學文言文是必須要走的路」。

anniessryohcy:我認為古文教育很重要。

說實在話,中華文化非常多的哲學、理念都藏在諸多古文名篇之中,各家的思想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至於是否成為古人思想的奴隸,我個人認為,若沒有先全盤了解,何談批評?

再者,除了思想的部分,各個朝代的詩文詞賦都不失為了解歷史背景的佳篇,常說文史不分家,若要研究中國歷史,怎麼能不讀古文?明明有第一手資料可以查閱,為什麼要看經過白話文翻譯的資料呢?

還有,許多山水遊記、抒情寫景的詩詞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和學習榜樣,擁有理解這麼多很棒的用法技巧的能力,並化用在現代的作品中,有什麼不好呢?

像是開始白話文運動的胡適等人,也都是接受古文教育培養長大,然後再轉為白話文的作家的,我認為正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古文教育,對文字的掌握才更精練、準確。

我自己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一開始當然覺得艱澀難懂,但是讀多了就會發現,其實並不需要逐字翻譯也能看懂文章想要傳達的意義。古文絕對不是像白話文一樣一天兩天就可以熟練的,艱深不應該是刪減的理由。若可以成為理由,身為一個文組學生,我是不是也可以要求刪減物理化學的內容因為艱澀難懂?(笑)

大吟釀:物理是連接實用科學的重要手段,就算文科生有點基本認識也是好事。到研究院因研究需要再補就辛苦多了。

至於古文,少量就好了。對於對文學、歷史無興趣的人而言,那只是無實用性的東西。而且又不見英語國家要求學生必修學習中古英語?英國只獨立開了一門「英國文學」讓高中學子選修。

其實當你因興趣而選擇文史哲,而需要接觸古代文獻時,你很自然就能掌握到古文解讀能力,但有需要人人都要學嗎?

我討厭古文,因為當年被學校強迫修讀中國文學,由於實在非常討厭這學科,所以跟古文成績也不好,但長大後還不是因研究需要而讀懂《五帝本紀》?做研究時倒是覺得物理化學基礎不足,阻礙了對工藝技術原理的理解。

對於一般中學生,中學生涯學幾篇古文,讓他們知道有這回事就夠了。在考試目標的制度下,不要妄想古文教育可以對新世代改變到什麼文化傳承鉅大作用。對大部分學生而言,考完試,過了海就神仙,古文什麼的,以後九成人生都用不著。只有對古文或其背後有興趣的人才會有價值。

April_Mel:我認為語文課的基本要義的是教人用當代語言和文字邏輯明確、條理清晰地去表達。而對於並非專研古文的普通人來說,古文學習的主要作用是幫助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並不是教人"說話寫作"。

所以我認為古文更適合作為學校支持鼓勵的選修內容,供有興趣的學生探索,而非成為語文課的偏重點。

AnnhuangatNews:@ April_Mel 同意學習中文應該和學習其他語言一樣以閱讀理解與組織能力為重,過去台灣的國文教育強調學習文學造詣,作文崇尚優雅的詞句,但事實上對於中後段程度的學生而言,學習古文若無法融會貫通,過多的古文量就只能硬背(考試變成比誰背得多),不如降低古文量強調古文的文法與文字起源的系統。至於國學更深廣的淵源與優美詞句,交由高等教育中的專業科系來教授。

karlm:@April_Mel 寫百幾個字,意思就係中文夠用就好,不用花時間去學,是嗎?

AnnhuangatNews:@karlm 我想減少古文的意義並非「中文夠用就好」,而是在義務教育的課綱與課堂時數之下,習得一個語言的系統與概念通則,會比追求語文的優美高深來得重要,因此著重學習數篇重要的古文,比起很多篇古文但半數以上學生消化困難,來得更有成效。不知道我這樣表達,您的看法是什麼?

April_Mel:@karlm 當然不是呀。這裏是在討論中學的語文教育是否應該強化古文的學習。而我的觀點是,這階段應該更重視寫作說話這些基礎教育。古文需要學,但不應該成為學習重點。我以為一直在討論的是"程度",不是"是否"。

karlm:@AnnhuangatNews 不追求美,就是夠用就好了,不要打官腔。學中文沒有捷徑,中文精萃就在古人文字當中,學文言文是必須要走的路。用學外語方式來學自己國族既語言,寫出來的中文就似洋文,真是民族的悲哀。按你的說法,無怪乎大陸用殘體字。自稱是中國人,一篇文言文都看不懂,之乎者也恍若外星文字。非不能也,不為也!

AnnhuangatNews:@karlm 我想您誤會語文學的概念了,任何語言都是強調系統與組織的,中文的古文亦然,所謂不追求美(文學造詣)的學習語文,仍然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內涵在(修辭學、文字起源、發展歷史、文字系統),也都不是在中學教育甚至基礎教育可以全盤教授的。

今天刪減文言文的篇數,也不是全部刪除,而是著重數篇,我同意中文精萃在古人文字當中有良好(更原始、純粹)的展現,但因為需要記憶數十篇古文而無法確實融會貫通淪為背誦,難道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另外我不覺得我的說法官樣,我不願意說重話是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的說法都值得尊重討論而非一逕批判,不代表這樣的說話方式官樣。

按照語言學的角度學習語言,非但不會讓寫出來的中文像外文,反而能因此更了解中文的架構(文字、音韻、語法、語義),也能藉此理解各個語言系統的異同(語系中的各分支、各社會語群的比較等),才能就此更接近語言的本質,而非陷溺於華麗艱澀的辭藻中。

孔雀東南飛:@karlm 我認為義務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給社會大眾基本認知學識水平,所以應當追求的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達到的程度。但可惜在台灣的教學並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原因很多。我相信課程的安排有可檢討之處,不只國文。課程應盡最大可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之後不用教學生也會自動讀;而提不起興趣的學生硬塞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已,何必呢。而且我認為雖然中文為母語,但我實際工作時才發現有部分人連讀懂文件都有問題,例如說明書、契約等;甚至再加上口頭說明都還是弄錯或無法吸收,有些時候真的會灰心,不知道要如何跟他們溝通。這樣的人比例若是很高,我無法想像社會要如何運作、遑論議題要如何討論。

我沒有根據的猜測也許提高古文比例會降低白話文程度,這樣就更好管了。

karlm:@孔雀東南飛 現代教育太講平等,人不應有貴賤之別,但不能沒高低之分。有教無類,不等於是將所有人置於同一水平。將水平拉低,以遷就跟不上的同學,義務教育就變成毒害教育。很多人不只連基礎中文都不懂,甚至基本生活應對能力都沒,難道義務教育要教吃喝拉睡嗎?不是國文艱深,是教育本身出問題了!

RiceCat:高考作文允許用文言嗎?文言書面語正交性太強,不同情境不同語氣下用詞都不一樣,雖然表達非常精確但學習難度太高。如果不允許作文考試、學術表達、公務文件使用文言書面語,那麼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學了有什用?

文言口頭語就是當年大白話,語法不嚴格用法也隨意,是否值得進行正規學習還難說,四大名著都是文言白話,不需要正規學習文言也能被普通人理解。

littlepink:我覺得文言文不應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因為文言文會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我現在高三的文言文閲讀練習中的文章大多數是列傳,裏面的故事都是講傳主道德如何地高尚,又節儉,又清廉,充滿人治的色彩。這樣的文言文教育實在不可取。我覺得我有些偏題了

Pin_Ren_Huang:學文言不是學英文要會古人的對話方式,而是認識並學習古人的哲學跟文化傳承,我甚至認為台灣該把日荷西在台灣留下的文獻都一並納入教材

Meg0031:我認為鑽研古文不是必要。古文是理解歷史的工具,但如果目的不是幫助體會那個時空背景下的哲學觀,只是要學生背誦和學會怎麼逐字翻譯的話,不如將那些課本篇幅拿來介紹原住民與新住民的歷史文化,建立學生開放包容的世界觀。適量的古文教學可啟發真正有興趣的學生繼續鑽研,但我認為語言的主要目的是交流思辨,所以不該佔太大比重。

偷光:有些詞句,在年紀還小的時候不明白。但是長大後遇到相應的情況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在腦海中。

EugeneQ:語言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母語能力)不僅有主觀理解內涵的部分,同樣也包括潛意識的感受美與韻律的部分,這都和讀與背息息相關。即便是看似無用的背誦對提升語言認知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更不用說內涵和歷史文化了的理解了。

Cogito:我認為很重要。我一直認為我原來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還有所不足,導致我現在有時候想去讀一些東西很受限制(我是理科生,讀史讀詩純屬怡情)。如果說現在中華文化的糟粕都在民間,那麼精華大多都被這些先人的著述所承載着,刪古文和紅衞兵砸文物我覺得是一個性質。說平時用不上就不學,這和買菜不用三角函數有什麼區別!

kingcrab:古文是2000多年的歷史沉澱,我覺得學習是有必要的。因為大部分的歷史都是由文言文書寫,我們丟失了這部分的教育,那便會慢慢丟失對於文化的傳承。畢竟餓,看不懂的文學是難以產生共鳴的。不過我更推崇局限於只是對文學的探索,而不施予理念的灌輸。許多古代文學,尤其是程朱理學,對於現在而言只能是糟粕和荼毒。所以究其根本,學習是必要的,但要注重內容的選擇。

「死背」、「生記」,古文應當如何教育?

默寫原文,熟記作者生平,背誦國學常識,傳統的古文教育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包含這幾部分。有網友認為,正是因為這樣刻板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得很多學生喪失了對古文的興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許多桌友認為,如何引導學生賞析古文,如何在教學中對古文裏一些傳統思想進行思辨,是目前古文教育亟待思考的問題。

欲辨已忘言:身為西方人而未曾上過大陸或臺灣的學校。我個人認為當代文與古文皆十分重要、有價值。

但問題或許在於教育丶學習的方式。有些人跟我說他們上學時必須「死背」的東西頗多;不但要背古文的原文,還要死背所有的註釋跟白話翻譯。要求學生要背一些原文還可以理解,但死背注解跟語譯豈能教學生如何欣賞丶更深地瞭解古文?況且,不同的注本都有一些不同的解釋丶語譯,這就展現學者對某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既如此,何以教學生每個問題應該只有一個「完全對」的答案?

不如教學生如何思考丶研究丶討論丶享受古文,而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辭去解釋其含義。對於「量」的問題,寧可重質不重量。希望那類的教育情況會被改善。

空山:我想說古文教育以及語文教育真的真的跟老師很有關係,需要老師好好講解。優秀的語文老師能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非常幸運高中的兩位語文老師都非常優秀,培養了我對各類文學的興趣,包括古文。上大學之後雖再無語文課,也會自己選修一些詩歌論語課程。高中把《古文觀止》當作延伸讀物,當時並沒有太多領會,畢業之後偶然回看,驚覺古文教育真的會幫助克服古文閲讀障礙,而後才能欣賞到文言的練達優美以及表達的思想。

私以為文化文字掃盲只是語文教育最基礎的任務,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更重要。古文教育也是,高中理科班很多同學都很喜歡讀文言文,因為真的能領會到樂趣。另外,別指望中學語文課能帶來思想啟蒙。更多的還是詞藻和表達的積累吧。

何俊儀:我想這個問題蠻大,我個人是希望學科重規劃,像是我主張國文科和歷史科合併,成立文史科,內容以歷史材料為主,目的是培養史觀;然後另立寫作課。並且討論英文是否改選修,再另立日文、韓文、越文、緬甸文、印尼文選修。

這些都應該被討論,但是實在太少被關注。

淪為篇數的爭辯,實在太可笑了。現有的國文選文,根本是科舉制度的殘餘,像是八大家、四書節本。真上承繼道統文統,五經為何那麼少,為何不讀完整本論語。七彩樓台拆成片段,徒餘廢瓦。

然後我還看到北一女名師很是認真地要把紅樓夢放進高中課程。我的媽呀,饒了學生吧。

伊凡IJ:不論文白,就我了解的台灣語文教育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強迫每個人接受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只有一個對的哈姆雷特。

文學之美在於任人意會的曖昧,根據不同背景、年齡,能夠讀出不同況味,更甚,那些況味並不是作者的深意與伏筆。

身為一個讀字也寫字的人,我非常不贊同將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的解讀當成標準答案,就像是藍窗簾一定是因為悲傷才藍,這種教條式乃至迂腐的教育模式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與升學而產生,並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學生背下了所有的註釋,不代表他就能夠寫出一篇論述清楚,言淺意深的文章。

不論是文言文、散文或是新詩,最終問題都是一樣的,我們不把語文當作生活工具,只以為它存在瓊瑤或教科書裡。

璇璇:所謂文白之爭在我眼裡是一個"偽議題",古文教育最大的問題依舊在於不論是老師還是教材,幾乎沒有做到向學生解釋讀古文的意義;換句話說,就是說明「為何學之。」

我剛剛從台灣的高中畢業一年,而大多數的台灣國文教師授課時皆按照一本「教師手冊」,所以授課的架構通常不會差距太大。而以教師手冊的內容和我親自上課的經驗,我將從兩個大面向去剖析目前國文/古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授課方式過於僵化。

我並不反對「兩節課講解題解和作者生平,之後以一節課一段的速度講解課文,最後在花一到兩節課總結或補充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這種授課常見方式,畢竟這是國文老師訓練出來的專業;問題在於老師呈現這些知識的方式時常淪為「念表格」。比如說談到作者和題解時,老師通常會先交代作者的祖籍、年代、科舉考的如何和最「惡名昭彰」的為何又被貶官了,而交代這些往往會耗掉老師大量的時間。有些老師會在最後補充作者的奇聞軼事,但是通常到那時候學生早已沒有興致去了解那些了。

讀國文重要的不只有背誦字音字形和了解國學常識,學習賞析文章的能力更是重要。這也是國文教育在學生畢業後學生帶得走的最大貢獻。然而遺憾地這通常是國文教育裡最容易被馬虎的地方。為了講求授課效率,這個環節通常變成抄筆記時間。教師手冊裡的賞析應為帶動學生思辨和討論的環節,不過現今卻變質成為了考試重點整理。

授課僵化的原因有一大部分來自長期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體系。升學制度影響下,老師自然而然會先教授對考試有用的東西。這也是為何國文課本賞析通常很枯燥乏味。我舉個例子:在讀岳陽樓記寫景部分的時候,講義會強調「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是動景而「岸芷汀然,郁郁青青」是靜景。這屬於一種統整化、表格化的賞析。這些統整化的賞析是所謂的考試重點,而背誦這些賞析正好扼殺了學生進一步激盪出更深層的賞析的動力。

二、選文和作者的脈絡差距

「哀,又是一個被貶官的古人了」是許多學生在上國文課時常見的心聲。不過這帶有戲謔意味的心得卻可以反映更深層的問題:為何我們的選文感覺都是在寫貶官或是歌頌個人道德境界呢?中國自古以來優秀的作家非常多,而選文不管三十篇四十篇甚至是一百篇依然會有遺漏之珠。因此,選文不只講求量,更應當講求觀點多元性。在討論國文課本的選文時,「為何選之」是一個常常被忽略的話題。為何國文課本關於韓愈的選文不是祭十二郎文而是師說呢?為何每個國一新生入學都要先看一遍綠豆糕和方格子呢?

之前和一個學長討論了孔子與儒家思想,他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何現今最常被拿來研究孔子思想的不是春秋而是論語呢?在孟子裡面孔子曾提到「知我者,其惟春秋,」但是高中卻沒有任何關於春秋的選文。反觀許多小學五六年級生會被學校要求在沒有任何註解下背誦論語。

討論選文背後的動機與涵義本為國文課綱改革的核心所在(歷史課綱改革情況也類似),然而在討論文言文選文背後的脈絡時,升學主義觀念影響加上媒體的渲染造就了這話題演變成文白之爭。

去中國化?古文教育為何又與政治相關?

在台灣課綱審議會經網絡投票選出的10篇「推薦選文」中,僅有4篇是原國語文領綱小組的選文——《桃花源記》、《赤壁賦》、《鴻門宴》和《岳陽樓記》,而諸葛亮的《出師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韓愈的《師說》等一些傳統名篇均未入選。新增的六篇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包括《大甲婦》、《番社過年歌》及《七星墩山蹈雪記》等。因選篇冷僻,且其中有篇目涉及歧視原住民,而遭到一些國文教師及學者的反對。有人認為,這樣的「去中」,無異於一種「文化自宮」。

Cogito:我一看到這個新聞就想到了台灣的」去中國化「教育。如果真的是這種考量,說實話,我覺得這種事情非常愚蠢。政客們為了自己的立場玩弄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說的難聽點,其無後乎?是什麼就是什麼,為反prc而摒棄中華文化,也不過是另一種自欺欺人罷了。真要反中華,別用漢字,別講國語啊!

立場:反共,反專制,反台獨

Weallservethesavior :古文很重要,是華夏民族2000多年來人文資產的一部分,台灣近年來有這樣的爭議,一方面是本土意識的抬頭,我想另一方面是文言文背後的時代氛圍,正是中國2000多年來專制體制下的產物。

就我有印象的作品,《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出師表》的「臨表泣涕,不知所云」、《赤壁賦》的「渺滄海之一慄,寄浮游於天地」,不管內容如何豪氣萬千、作者本人如何情執意重、對世事如何豁達自得,皆不脱君臣、忠義、官場貶謫等傳統中國帝制下的樣貌,恰恰與現代個人主義、全球化下,主張個人特色、強調人權,所謂民主自由的時代氛圍大相逕庭。

回到問題上,台灣還要不要古文教育,也就很容易變成政治問題,若是讓自己落入這種政治意識裡,而忘記文學背後普世的哲學、人文、歷史價值,而選擇丟棄古文教育,真的是因小失大了。

ShiroCrow:我比較在意兩岸這些行為背後的政治意義。

單純以中國文學來說,是否鑽研文言的文章就只是代表了一個人在運用中文時的底蘊;馮翊綱先生之前的一篇文章「國文沒用」裡就提過,你可以看到雪說「好漂亮喔」,也可以說「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至於孰好孰壞,我認為就看你想要用怎樣的方式去生活。放在英語系國家,就像他們去閱讀莎士比亞、甚至是更早的文學經典一樣。你可以像個外國移民一樣用很普通的美語生活,也可以在對話中引用莎士比亞的名句作為機鋒。

但就像一開始說的,我才不信中國或是台灣的教育部會在意這種事。背後只有政治操作的意圖而已。中國方面很可能是要加強「中華民族意識」,在這個21世紀重新喚起陳舊的愛國民族主義;台灣方面則是希望台灣自主意識能夠提升,以及過去國民黨專政時期強加的教育系統的反作用力的持續。

一群人在這裡就事論事辯得面紅耳赤,結果上面的政策制定者搞不好根本沒想過這些。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