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經典重讀:直觀世界,所以異鄉──重讀《異鄉人》

他一直拒絕讓其他東西成為他與世界之間的中介,這一點令他成為現實世界的異鄉人。

卡繆(Albert Camus)。

卡繆(Albert Camus)。攝:Loomis Dean/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Sabrina Yeung

刊登於 2017-08-20

#讀書時間#Sabrina Yeung#評論

卡繆(Albert Camus)的《異鄉人》(l’Étranger)是關於一個男人因為沙灘的太陽過於耀眼而犯下殺人罪,然後被審訊,再被判死刑的故事。這部小說是卡繆的第一部小說,自出版後,關於它的評論大量湧現。論者每每援引卡繆同年出版的一部作品,《西緒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來看《異鄉人》的主角如何與世界格格不入,如何採取一種漠不關心(indifferent)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

我們可以怎樣看出主角對世界漠不關心呢?這或許是《異鄉人》最核心的議題,因為它說明了為什麼一個在世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對世界感到疏離,然後成為世界的異鄉人。很多人會從故事情節出發,說主角在母親死去時也沒有流露出傷心的神色,來證明他對身邊的人和事皆無動於衷。其實這種說法正正是主角在法庭被審判時,其他人判定他意圖殺人的最大證據。因為根據卡繆自己其後的說法,一個在母親死去時不流淚的人,在這個社會,就會被看作是一個罪人。

不過,筆者希望在這篇文章從法語的語言角度來分析主角跟這個世界的距離,看卡繆如何用「複合過去時」和「不在」的風格,來表現出主角的異鄉特質(l’étrangeté)。

複合過去時和簡單過去時

1943年,《異鄉人》出版翌年,沙特(Jean-Paul Sartre) 如此評論卡繆的小說:「為了強調每句句子的孤獨,卡繆先生選擇了複合過去時(le passé composé)來敘述故事。簡單過去時(le passé défini/le passé simple)是一種關於延續的時態。」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法國新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於一篇訪問中甚至指卡繆開始創作《異鄉人》時,其目的只是為了寫一篇用複合過去時的作品,後來為了令作品更豐滿,卡繆就加添了一個阿拉伯人被殺的故事。羅伯-格里耶因此說:「這本小說最首要的是複合過去時。」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