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經典重讀:直觀世界,所以異鄉──重讀《異鄉人》

他一直拒絕讓其他東西成為他與世界之間的中介,這一點令他成為現實世界的異鄉人。

卡繆(Albert Camus)的《異鄉人》(l’Étranger)是關於一個男人因為沙灘的太陽過於耀眼而犯下殺人罪,然後被審訊,再被判死刑的故事。這部小說是卡繆的第一部小說,自出版後,關於它的評論大量湧現。論者每每援引卡繆同年出版的一部作品,《西緒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來看《異鄉人》的主角如何與世界格格不入,如何採取一種漠不關心(indifferent)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

我們可以怎樣看出主角對世界漠不關心呢?這或許是《異鄉人》最核心的議題,因為它說明了為什麼一個在世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對世界感到疏離,然後成為世界的異鄉人。很多人會從故事情節出發,說主角在母親死去時也沒有流露出傷心的神色,來證明他對身邊的人和事皆無動於衷。其實這種說法正正是主角在法庭被審判時,其他人判定他意圖殺人的最大證據。因為根據卡繆自己其後的說法,一個在母親死去時不流淚的人,在這個社會,就會被看作是一個罪人。

不過,筆者希望在這篇文章從法語的語言角度來分析主角跟這個世界的距離,看卡繆如何用「複合過去時」和「不在」的風格,來表現出主角的異鄉特質(l’étrangeté)。

複合過去時和簡單過去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