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王俊評:亞太新局勢下,台灣可能的外交突破

隨着亞太局勢日趨複雜,出現許多北京無法掌握的新發展,加上美國戰略的變化,或許中華民國外交會慢慢傾向與其他國家共同互動。

2017年3月21日,台灣總統蔡英文乘坐中華民國海軍的荷製潛艇,在高雄左營軍港上岸。

2017年3月21日,台灣總統蔡英文乘坐中華民國海軍的荷製潛艇,在高雄左營軍港上岸。攝:Sam Yeh/AFP/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7-07-13

#評論#王俊評

巴拿馬撤銷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承認(註一)已過一個月。台北方面作出一些改變,比如總統蔡英文效法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展開自己的「推特外交」,不變的是沒有接受北京的「一中原則」,原來曾宣布要「檢討及調整」兩岸在官員、學者等人流往來失衡現象,迄今亦尚未看到正式措施。北京方面暫時沒有新攻勢出現,但也絲毫沒有放鬆跡象。

這是兩岸外交戰在過去一個月的變與不變,簡單來說仍是「不變」居多。當然,因為在半年內失去兩個邦交國,尤其巴拿馬又是中華民國在拉丁美洲的重鎮之一,敏感程度非聖多美普林西比可比擬,因此台灣內部隨之開始出現一些聲音,呼籲民進黨政府接受一中原則,回到馬英九政府期間的「兩岸高於外交」路線,以便與北京重新形成「外交休兵」的共識。這些呼籲大多來自親國民黨陣營,然而民進黨政府不願承認一中原則,固然與其政黨本身的政治路線有關,但也涉及嚴肅的國家認同問題,與極為現實的選舉考量。

民進黨政府為何不願接受九二共識?

今日在台灣,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否認「中華民國是否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命題。但如果要證明自己真的是主權獨立國家,除了傳統所謂的領土、人民等客觀要素之外,還必須擁有為其他國家認可的國際交往能力,這就是維繫邦交國與參加政府間國際組織(IGOs)的意義。

然而,中華民國還有另一個即使到現在也未曾在表面上放棄的目標──統一中國,這也就是1972年上海公報與後來所謂的「九二共識」的基礎──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均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只不過在北京與台北看來,這個「中國」究竟由誰代表,仍有爭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