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亞洲出版協會「2017年卓越新聞獎」揭曉,此前獲得七項提名的端傳媒,最終摘獲「卓越專題特寫獎」、「卓越解釋性新聞獎」、「卓越攝影獎」、「榮譽攝影獎」、「卓越女性議題新聞獎」及「榮譽調查報導新聞獎」六座獎項。
-
記者吳薇的《母親、記者、警察、律師,持續21年的洗冤之戰》獲得「卓越專題特寫獎」
-
記者鄒思聰的《文革八問:為什麼發生,為什麼蔓延,為什麼失敗》獲得「卓越解釋性新聞獎」
-
攝影記者盧翊銘、Billy H.C. Kwok、林亦非等人的作品《消失的中港邊界:從生死相搏到風水輪轉》及《圖集:旺角最長的一夜 十個震撼定格》分別獲得「卓越攝影獎」及「榮譽攝影獎」
-
特約撰稿人趙思樂的《「7.09」家屬:從受難者到行動者的一年跋涉》獲得「卓越女性議題新聞獎」
-
記者陳倩兒、張潔平、孫賢亮的《重磅調查:銅鑼灣書店一年後,禁書讀者、作者與岀版商之死》獲得「榮譽調查報導新聞獎」
吳薇:《母親、記者、警察、律師,持續21年的洗冤之戰》
1995年,河北鹿泉下聶村青年聶樹斌被判處死刑;21年後,他和他的家人,終於迎來了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無罪」判決。2016年6月,最高法宣布將重審聶案之後,端傳媒記者來到了下聶村聶家,近距離觀察和記錄了聶家洗冤的「最後一役」,和被聶樹斌一案深刻改變的家庭和人生。

鄒思聰:《文革八問:為什麼發生,為什麼蔓延,為什麼失敗》
已經過去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中國仍然是危險話題。 雖然官方對其「早有定論」,並且不斷迴避──但五十年之際的種種古怪現狀,從任志強遭遇的「十日文革」官媒大批判,到「五二紅歌會」在人民大會堂高調演出引發的巨大社會憂慮,都讓「文化大革命」的幽靈,閃爍浮現。
文革到底是什麼?文革從何而來?文革造成了什麼?應該如何反思文革?文革還有可能發生嗎?…… 在漫長歷史與不同回憶中,端傳媒試圖通過嚴肅的追問,提煉那些重要而困難的問題。

消失的中港邊界:從生死相搏到風水輪轉
由五十年代起的「大逃港」,至八十年代偷渡潮,從深圳看香港是一片嚮往,多少人為了從北到南跨越邊界死於非命;如今,從邊界以北看對岸,卻是百層高樓對荒蕪原野的俯瞰。端傳媒採訪了三位居於中港邊界──落馬洲、沙頭角、蓮麻坑的居民,並用鏡頭攝下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邊界一帶兩岸的強烈對比。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廣深港高鐵開通、港珠澳大橋落成、蓮塘管制站啟用,深港兩地乃至珠三角之間的界線將要如何刻劃?

圖集:旺角最長的一夜 十個震撼定格
去年年初二(2月9日)凌晨,大批示威者在旺角聚集,與警方爆發嚴重衝突,及後有交通警鳴槍,參與者扔磚頭、焚燒垃圾等還擊,爆發騷亂,多名示威者和警員受傷。端傳媒攝影記者現場親見情況,並用相機紀錄下旺角最長一夜的十個震撼瞬間。

趙思樂:《「7.09」家屬:從受難者到行動者的一年跋涉》
2015年7月,中國各地多達300多名律師和維權人士被警察帶走,不少人在數小時的「約談」後獲釋,但從此失聯的人數也不斷增加。特约撰稿人趙思樂走訪了多名一夜成為「顛覆國家政權」疑犯的「家屬」,並紀錄下了这些拖兒帶女的女性,從以淚洗面、束手無策到依法申訴、國際遊說的故事。

陳倩兒、張潔平、孫賢亮:重磅調查:銅鑼灣書店一年後,禁書讀者、作者與岀版商之死
香港「禁書」出版業當下面臨滅頂:作者不敢寫,出版社不敢接,印刷廠不敢印,書店不敢賣,房東不敢租房給書店,貨車司機不敢送,大陸旅客不敢買——甚至網購也會被抓。端傳媒採訪了多位活躍於禁書產業的相關人士,包括香港田園書屋老闆黃尚偉、中國著名紀實作家戴晴、香港出版人及趙紫陽秘書鮑彤之子鮑樸等等,更通過網絡加密採訪,聯繫到一位禁書寫手,揭開了禁書產業的運作模式。

人們總說,媒體的使命是追逐真相,我們也深信如此。但在追尋真相的道路上,不能、也不該只有記者,而必須有記者與讀者緊緊相依的承諾,真相才得以完整。
我們會堅持認真做新聞,如果你還希望繼續見到我們,請支持我們繼續走下去,我們很需要你。
註: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獎」被公認為亞太地區出版業最負盛名的獎項,一直以世界級標準表彰區內最卓越的新聞報導,至今已進入第十九屆。
「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涵蓋17個獎項類別,包括今年新增的兩個新項目-「新聞報導創新獎」和「卓越視頻報導獎」- 以反映不斷演變的傳媒生態,鼓勵業界善用數碼工具及製作優秀短片作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