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人民的名義》:中共政治劇的精緻幻象

這部反腐熱劇建構出的,是一副精緻而虛幻的理想政治圖景。

陶小仁

刊登於 2017-04-29

《人民的名義》劇照。
《人民的名義》劇照。

內地政治劇《人民的名義》已播出近一個月,民間的關注不減反增,並隨着劇情發展衍生出諸多新討論。

最初,輿論多關注這部反腐劇的超大尺度,驚訝於其無所禁忌的台詞、寓意鮮明的現實投射以及入木三分的官場生態。然而人們很少注意,將政治題材尤其是反腐題材納入影視作品,自去年就已經進入公眾視野。自2016年10月起,中央電視台在黃金時間先後播出《永遠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兩部專題紀錄片,並用成熟的鏡頭語言,展現了諸多國家級貪官包括自訴、懺悔在内的各種生動細節。2017年元旦後,央視為呼應反腐推出古裝劇《于成龍》。3月中旬,央視又播出短片《初心》,詳細介紹習近平本人的從政生涯。

十天之後,《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衞視上線,並將整整半年的政治片投放推向高峰。

關注還在持續,對劇情內容的質疑,並未影響該劇得到空前的高評價。網絡上也有人翻出中國大陸在 2004 年禁令之前所拍各色反腐劇,與之進行比較。

但這部劇並非因為敢演敢說、取材真實案例,就能成為準確認知中國政治現實的窗口。相反,在許多細節的處理上,這部劇建構出的,是一副精緻而虛幻的理想政治圖景。

中共幹部氣質的「現代化」

首先,該劇所展現中共幹部的特質,與多數影視形象極為不同。在這部由最高檢影視中心出品的電視劇中,檢察系統人員工作高效、幹練,一時間,檢察官甚至成為社會聚焦的職業。劇中反貪局長陽光、時尚,與年輕人生活高度契合。而其他黨政高級幹部如省委書記、政法委書記、市委書記,也都一絲不苟:身材氣質俱佳、衣着剪裁合體、辦公環境優渥、生活方式健康,熱愛運動、極少吸煙、諳熟互聯網。儼然是民選政府的州長、市長形象。反觀以往影視劇中的幹部,正義的光環總離不開「艱苦奮鬥」帶來的拮据和樸素,卻與多數人的生活維度毫無交集。

中共對其幹部形象的塑造,很早就已定型。自選擇農村道路之後,中共幹部首先就擺脱了「蘇聯氣質」,形象逐步農民化。在革命題材影視劇中,愛喝咖啡、戴眼鏡的留蘇幹部,幾乎都是反派。中共延安時期與毛澤東對立的王明,就是這一形象的原型。正面的革命幹部,從高到低,無不帶着北方農村的鄉土氣息:衣着簡陋,煙酒均沾。這種體現「艱苦奮鬥」的粗糙形象,成為一種天然的「政治正確」。即使是涉及1949年後的現實題材,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警察、法官、軍人,也多保留着與現實脱節的樸素。

《人民的名義》卻接納不樸素的幹部。劇中的貪官固然奢靡,但正面角色卻也並不簡樸,而是積極擁抱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氣質,即使是高級幹部亦是如此。而人們最關心的,也恰恰是高級幹部的典型生活。

在劇中,張豐毅所飾的省委書記沙瑞金,是劇中正義陣營的最高領導,也是強力推進反腐和監督機制的首要人物。劇中對沙瑞金充滿着諸多理想化演繹。張豐毅在劇中則有意模仿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神態、姿勢、語調,不禁令人浮想聯翩。而沙瑞金作為省委書記,工作自律,身材完美,酷愛騎單車、打籃球,面對移動社交網絡遊刃有餘,甚至在手機上看市委書記的開會直播。但就是這般正義權威,也被紀委書記問出「誰來監督你沙瑞金」的問題。比起以往出鏡氾濫、表情嚴肅的偉大領導,這位具備生活氣息、接受監督的「公僕」,更符合現代政治的邏輯。

但是,這樣的形象也僅僅停留在此劇中。在中國大陸,黨政幹部需經上級組織部考察任命,政績與忠誠度才是最核心的指標。對於一位真正的省委書記來說,組織學文件、學講話、政治表態,要比經營形象、直面網民重要得多。對省委書記的下級來說,拋出「監督領導」的命題,無疑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開玩笑。可這些場景,在劇中都變得那麼順理成章,輕鬆自如。

官員的理想出身

而劇中主要官員的晉升軌道,更是耐人尋味。大反派高育良,曾是地方大學政法系教授,因被前任政法委書記欣賞而直接成為檢察長、市委書記,官至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在外界來看,這是「學者型官員」中的一例。對「學者型官員」,輿論一向抱有積極期待。但實際上,「學者型官員」的來源卻遠非如此簡單。

「學者型官員」,一般是指從學術研究領域進入官場的特殊群體,但在中國大陸的語境下卻十分複雜。有不少人將有博士學位的官員歸入「學者型官員」,殊不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在職博士、黨校博士學歷,基本與學術研究無關,如早已落馬的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便擁有武漢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卻只有一年學制。

還有人認為早年在國家部委或中央級政府機構智庫性質的技術官僚也可以算作「學者型官員」,如新任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曾長期在部委任司長。但他們實際早已在公務員序列,科研工作僅為宏觀政策服務,並非學術研究。

還有一些知名專家,如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官至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科院院士陳竺曾任衞生部長、現又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但他們都並非中共幹部,也從未進入權力核心部門掌握政治實權。

高育良的軌跡,代表的是高校教授與黨政官員間的流通機制。這在開放型現代政府中,應當是常態。許多政府的不少部長、閣員會從高校科研機構中提名;律師、醫生、教授都能夠履職從政,如奧巴馬、蔡英文,都曾在大學任法學教授,蔡英文的副手陳建仁亦曾是醫學專家、中研院院士。

而在中國大陸,手握實權的官員按慣例都是從基層公務員隊伍中選拔上來的黨政幹部,從政者極少退出,外界也極難進入,閉合性極強。中共目前少數成功轉型的「學者型官員」之一,是出身於復旦大學政治系教授的王滬寧,其被「欽點」入閣後,官至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在現實中,黨政幹部和高校之間,很難形成-官學流通的機制。在官僚系統等級森嚴、競爭激烈、隸屬關係分明的情況下,任命具有專業技能的專家教授擔任主政官員,基本無法實現。

再看本劇的主角,陸毅飾演的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侯亮平。此前,他是最高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而他的妻子鍾小艾是中紀委某監察室副主任。表面上看,這兩人都屬於官僚序列中的基層官員,位置並不顯眼。但實際上,以「京官」和中紀委的能量,這對夫妻的政治影響力早已超過九成九的中國公務員家庭。

而侯亮平的政治影響,也不僅僅源於妻子。他的老師、同門都在地方任領導職務。隨着劇情發展,觀眾逐漸發現,正面人物也需要依靠官場的裙帶辦事。比如,前任反貪局長陳海是省院副檢察長的兒子,反貪局的處長也是省院法官的女兒。而且,有相當多的衝突劇情都是依靠其父輩的影響力才被化解。無論是百姓上訪,還是職工抗拆,其一團和氣的結局與現實社會也有着相當大差距。有人認為該劇是「從執政者角度去俯視普通人的合理訴求」,也不無道理。

事實也正是如此,侯亮平一家,演繹着市井生活的柴米油鹽,卻讓人難以產生共情。夫妻倆看似不經意的職業選擇,卻包含着萬分的刻意——他們的「平凡」身份,是整個國家的多數人都無法企及的。除此之外的正面人物中,沙瑞金的烈屬身份,陳岩石的革命歷史,似乎也讓自帶「紅後代」光環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

一群具備現代治理素質和外在氣質的中共幹部,伴隨着多元、專業且正統的出身與升遷,無疑在《人民的名義》中,浪漫化了中國政治生態,這也正是該劇受到年輕人追捧的因素之一。且不論反腐的劇情與現實原型有多少關聯,一系列理想設定搭建起來的漢東省官場,本身就是剝離政治現實的空想模型。但換位觀之,它的意外熱播,也足以表明民間被壓抑已久的政治熱情,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巨大。這股暗流,或許也將成為有朝一日促使中國政治變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陶小仁,自由撰稿人)

如果你願意付費成為我們的端會員,請按這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