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上百篇醫學論文被創紀錄撤稿,同行評審造假何以橫行?

刊登於 2017-04-24

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107篇論文因涉嫌造假被撤稿。
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107篇論文因涉嫌造假被撤稿。

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Springer)日前刊發聲明,以涉嫌同行評審(peer review)造假為由,創紀錄地一次性撤回發表在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的107篇科研論文,引發學界地震及輿論轟動。

《腫瘤生物學》是國際腫瘤及生物標誌物協會(ISOBM)的官方期刊,在2015年和2016年就曾因為出現假冒同行評審而出現撤稿事件。施普林格目前已經停止出版該刊,改由另一家著名學術出版商 SAGE 出版。

本次被撤論文發表於2012年到2016年之間,據媒體統計,全部來自中國學者之手,涉及119家國內大學和醫院、4家海外大學和醫院,以及總共524名學者。

消息傳出後,不少中國媒體指責涉事學者「論文造假」,甚至列出所有人的姓名及所在單位。但亦有評論指出,本次被撤稿的理由均是涉嫌「同行評審造假」,其中為論文撰寫人提供所謂「語言潤色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在評審流程造假上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有許多涉事學者並不知情。

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巴特勒(Peter Butler)表示,本次撤稿是針對《腫瘤生物學》去年的撤稿事件後,進一步進行人工核查的結果。他還強調,該集團今後並不會對中國學者投稿採用更為嚴格的流程,但對於論文作者建議的評審人名字則會徹底核查。

我們撤銷這些已發表論文,是因為在該刊(《腫瘤生物學》)發表論文所需的同行評審流程,遭到了假冒同行評審報告的蓄意破壞。

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巴特勒

一般而言,論文作者將稿件投給學術期刊後,會被編輯送交同行專家進行評審,編輯再根據相關意見決定是否發表或修改。但由於部分期刊允許論文作者自行提供評審人候選名單,這就使得評審造假成為可能:作者可以使用評審人的真實姓名,註冊假的電子郵件地址並一同交給編輯,這樣一來,編輯收到的「評審意見」很可能是作者自己擬好的。

但鋌而走險的作者並不多見,現實中的許多案例均來自機構造假。在中國等非英語國家,不少論文作者會將稿件託付給第三方機構進行「語言潤色」等編輯工作,這些機構另外還提供代為投稿等服務,作者也就不需要與編輯直接溝通。

巴特勒表示,在中國,有一定證據表明,這些第三方機構在操縱評審流程上發揮了作用;而出版社尚不清楚被撤稿作者是否知曉這些機構假冒評審人的行為,但已經在聯繫本次涉事論文的通訊作者。他補充道,對同行評審及投稿過程造假的問題是全球性的,不僅是在中國,全球的科研工作者都有發表文章的壓力。

但這並不是第一次有中國學者遭國際期刊集體撤稿。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撤回41篇中國學者論文後,同年8月施普林格又撤回64篇。中國教育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與中國社科院當時甚至聯合舉辦「首都高校學風道德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提出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嚴厲查辦

日前,中國科協黨組成員王春法在北京會見施普林格母公司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Springer Nature)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Arnout Jacobs),雙方就撤稿事件進行交流。王春法指出,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施普林格在2015年撤稿事件後沒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出版集團和期刊「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巴特勒對此回應稱,同行評審制度本身並無漏洞,但評審人的篩選等環節可以更加嚴格,他們已着手強化相關驗證流程。據他介紹,施普林格已經投資開發更多用於評審人身份驗證的先進系統,以防範今後發生類似事件。

亦有評論認為,學術造假不能忽視環境誘因。曾任職於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的張田勘指出,中國醫生、教師等職業的晉升過多依賴於論文發表數量,而非他們的專業表現。這種評價方法或許造成了論文的功利性,催生了論文造假市場。

去年6月,掌管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撥款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稱,在「十三五」末期的2020年,中國在科研經費投入及論文發表數量上,都將與目前世界第一的美國相當。根據基金委公布的數據,美國目前的年均科研經費投入比中國多出一半,論文產出則比中國多了三分之一。

不過白皮書也指出,雖然中國論文發表數量有大幅增加,但用代表學術影響力的「標準化論文引用影響指數」(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來衡量,中國仍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聲音

國外有非常規範的第三方機構,為英語非母語作者提供語言潤色,或建議你可以投哪幾家雜誌,但僅此而已,絕不會越過紅線。但完全代寫、代投,甚至編造審稿人,性質就變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

(撤稿事件後)我們還要求提供評審人更多信息,如單位名稱、以機構名稱結尾的電子郵件地址、ORCID/SCOPUS 數據庫身份號碼、發表文章列表的鏈接等。在作者方面,我們已開始執行一個新的功能,該功能可自動提示論文修改前後的作者變化。為了檢查剽竊及包括在稿件中的倫理聲明,我們將在改進後的新工作流程中納入稿件篩查的服務。

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巴特勒

學術不端的起因來自科研評估系統。因為該系統往往簡單地將經濟利益和職業前途與一些量化指標掛鈎,如發表的論文數量──特別是發表在影響因子達到某個級別以上的期刊上,以及獲得的資金數量等。

自然出版集團2015年發布《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

如果你願意付費成為我們的端會員,請按這裏

來源:知識分子ArsTechnica科技日報施普林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