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別跟我說話,請尊重城市的孤獨:倫敦人的地鐵幽默

很多人抱怨大城市居民的冷漠,但這不是冷漠,是勞累後的片刻平靜,我們只是想靜靜地和自己相處一陣,所以「孤獨」才是此刻對城市最大的尊重。

特約撰稿人 紫兮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17-03-25

不論早晚高峰或少有乘客的午夜,大部分時間倫敦地鐵都是靜悄悄的。
不論早晚高峰或少有乘客的午夜,大部分時間倫敦地鐵都是靜悄悄的。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每天都有大把時間耗在地鐵上,每個城市的地鐵,也反映了不同城市居民的性格特徵。北京地鐵簡潔直白的風格,反映帝都人民看盡榮辱的風清雲淡;走在時尚前沿、網絡複雜密集的上海地鐵,是魔都人民對效率便捷和國際化的追求;廣州地鐵則更加親民,就像羊城老百姓身上透露出的那股對生活的熱愛。而倫敦地鐵,也反映了倫敦人民的性格特徵,第一個形容詞,就是「孤獨」。

「不要跟我說話」

英國人喜歡叫地鐵「Tube」,Tube 這個詞真是形容得妙,建於150多年前的地鐵像管道一般窄小,在這座大城市討生活的人,每天都在地鐵這個怪獸滑溜溜的食道裏穿行,被吸乾了精力和青春,成為這座城市的養料。

倫敦地鐵是沒有手機信號的,所以常見景象就是人手一張《Metro》(早上的地鐵報,在地鐵口能免費領到)或《Evening Standard》(晚上的地鐵報),每個人靜靜看報,鮮有交談。在轟鳴的行車聲中,每個乘客彷彿戴上耳機,沈浸於一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大氣泡之中,在一方獨立空間中自娛自樂。不論早晚高峰或少有乘客的午夜,大部分時間倫敦地鐵都是靜悄悄的。

有人想挑戰這份寂靜。2016年秋天,有個在倫敦工作的美國小伙突發奇想,自費製作了一批「地鐵閒聊(Tube chat)」的徽章,還特意製作了使用說明,並在 Twitter 上開設了 #tube_chat 的標籤。

2016年秋天,在倫敦工作的美國人Jonathan自費製作一批「地鐵閒聊(Tube chat)」的徽章,鼓勵地鐵裏的陌生人互相交談。
2016年秋天,在倫敦工作的美國人Jonathan自費製作一批「地鐵閒聊(Tube chat)」的徽章,鼓勵地鐵裏的陌生人互相交談。

原來這個叫做 Jonathan 的美國小伙,被倫敦人的冷漠深深地傷害了。他在路上碰到一起工作好幾年的夥伴,熱情地打招呼卻遭到對方無視;他還曾組織派對想讓同事之間的關係熱絡起來,沒想到也是熱臉貼冷屁股。為了對抗整個城市的冷漠,有人發明「free hug」在街上與陌生人交換擁抱;而這哥們則用行動來倡導「free talk」,鼓勵地鐵裏的陌生人互相交談。

殊不知,他的此項舉動挑戰了倫敦人的底線,遭到瘋狂的抵制。在 Twitter #tube_chat 這個標籤下,倫敦人民的反應是這樣的:

「哪個怪物發明這玩意兒?」

「這是一個大家寧願多等一班車,也要避免跟朋友同坐一班車而不得不聊天的城市。」

「只有在地鐵上看到有人帽子著火,我才會跟他搭話。」

甚至有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設計了一個類似的徽章,上面寫着:「Don’t even think about talking to me.」徽章的使用說明是:「一點都不想跟同車人交談?戴上這個徽章,讓他們知道你寧願喝漂白劑,也不想跟他們說話!從今天開始用吧!」居然還真有倫敦人戴上了這個徽章,可見倫敦人是多討厭在地鐵上聊天。

因為抵制Tube Chat而出現的Shut Up!徽章。
因為抵制Tube Chat而出現的Shut Up!徽章。

冷幽默與藝術的倫敦人

倫敦人固然對「地鐵聊天」很抗拒,但真的見到這個小伙,估計他們也不敢怎樣。不與陌生人談話,當然也包括不去直接對抗別人,而倫敦人會把任何形式的不滿、吐槽與牢騷,用一些冷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在地鐵上貼一些惡搞的標語。這些惡搞的標語乍一看跟倫敦地鐵官方標語的樣式幾乎一致,但仔細一看才發現「有詐」。例如:

「Peak hours:May necessitate that you let other people sit on your lap.」(高峰時段,可能需要讓人坐在你腿上。)

「Naughty passengers will be crushed. 」(淘氣的乘客將被門夾死。)

「For a more efficient service, please alight at the next stop where a team of heavily drugged sloths will drag you to your destination.」(如欲享受更快捷的交通方式,請在下一站下車,將有一群剛吸完毒的樹懶拖着您前往您的目的地。)

「Priority seat:for people who are overweight, obese or morbidly obese. 」(愛心專座:供大胖子、大胖子、死胖子使用。)

「No eye contact: Penalty £200.」(不得有目光接觸。違反者罰款200鎊。)

這種倫敦式的冷幽默牢騷,被稱為「Passive Aggressive」(被動式攻擊),無傷大雅的小玩笑讓地鐵工作人員惱火,其他人只是會心一笑。在這座不與陌生人交談的城市,這些可以以假亂真的小告示卻在不經意間調劑着人們難捱的漫漫旅途,何嘗又不是一種城市的溫暖和善意。我想看似「冷漠」的倫敦人的自我幽默,也是一種對他人自我空間的尊重吧。

倫敦地鐵上的惡搞標語。
倫敦地鐵上的惡搞標語。

雖然倫敦人民不喜歡在地鐵上聊天,但他們也用另一種方式交流,那就是藝術──發源於1986年的「地鐵詩歌」。把詩歌貼在地鐵裏的想法,來自美國作家 Judith Chernaik。

《泰晤士報》這樣描述上世紀的倫敦地鐵:「在不準時的、擁擠的公共交通中,人們的負面情緒被最大限度地擴張着:骯臟的站台、充盈着各式各樣塗鴉的車站、站台上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含混不清的廣播和糟糕的食物……承受着巨大壓力和中央線的延遲,以及與在牛津街站加入的消防隊進行着『鬥爭』的倫敦地鐵乘坐者們,跌跌撞撞地擠壓進了讓人透不過氣來的車廂。」

跟大部分倫敦上班族一樣,Judith Chernaik 每天都要經歷「負面情緒被最大限度擴張」時刻。在一晃而過的廣告、站台和大片黑暗中,她突然覺得詩歌能裝點糟心而漫長的通勤旅途。於是她聯合另外兩個立志推廣詩歌的作家 Gerard Benson 和 Cicely Herbert,一起給倫敦地區交通局(LRT)寫信,希望地鐵裏除了張貼廣告之余還張貼一些詩歌,提高乘客的旅途質量。

沒想到交通局響應了 Judith Chernaik 的提議。自1986年後,被悶在沙丁魚罐頭裏的乘客,也能松口氣去欣賞莎士比亞經典的十四行詩、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的清新優雅或者是雪萊的激情澎湃。這個傳統延續了30年,詩集也出了好多本。難怪2016年倫敦地鐵打出口號:「三十年的詩歌,未完待續(30 years of poems, and onwards)」。寫作其實就是一種作者和讀者的精神交流,難道用詩歌去進行精神上的「社交」,不是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嗎?

倫敦地鐵St James’s Park Station月台上的一名男子,左方牆面上是英國藝術家Mark Wallinger的作品。
倫敦地鐵St James’s Park Station月台上的一名男子,左方牆面上是英國藝術家Mark Wallinger的作品。

請尊重城市的孤獨

在討厭聊天的留言裏,我最喜歡的一條則是:「別跟我說話,請尊重城市的孤獨。(Respect urban solitude.)」

倫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之一,走在牛津街上,每天都要跟成千上萬的人擦肩而過。應付同事、客戶或者親人就讓你應接不暇了,為何要去瞭解那些和你沒半毛錢關係的旅客?上了一整天班已經夠累了,地鐵是難得的獨處時刻,能讓快要爆炸的腦袋短暫放空,其他人為什麼要來打攪?

很多人抱怨大城市居民的冷漠,但這不是冷漠,是勞累後的片刻平靜,我們並不想和陌生人有那麼多的交集,我們只是想靜靜地和自己相處一陣。所以「孤獨」才是此刻對城市最大的尊重。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外向、會社交成為一種有領導力的表現,「合群」也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張標籤,所以不少人逼着自己去出門社交,讓自己看上去沒那麼特立獨行。但一個晚上你跟 party 上無數人打了招呼,聊天內容大概也只有「你叫什麼?」「哪裏人?」「做什麼?」等,party 結束後,像被抽乾精力的屍體一般躺在床上,最後能想起來的人又有幾個呢?

我們很多的社交其實只是止步於「你吃了嗎?」類型的寒暄,說更直白點,就是無效社交和浪費時間。我們是否應該給自己更多的個人空間,養育自己內在的力量,而不是茫茫然地向外索取?大城市的冷漠與孤獨給了自我成長的空間,其實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