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讀者來函:回應「美麗性教育」,看似浪漫開明,實則父權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觀察身心感受的變化,也願意和親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及體悟,性何必教。

佳仙

刊登於 2017-03-22

#編讀手記

【編者按】刊出《美麗性教育:我家女兒初潮時,父親帶回了三朵百合花與她約會》後,端傳媒收到了這封讀者來信,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性教育的態度與方式。在作者允許下,將此文分享給讀者,也歡迎各位向editor@theinitium.com投稿,說出你們的觀點。

用作性教育的布偶。
用作性教育的布偶。

我相信大家對於「性教育」是又在意又傷腦筋,所以才會覺得有這樣的故事範本可以當教案來參考真好,同時認為願意談已經不錯了。但是效果真的是父母一廂情願地以為,我這樣說跟這樣做就是帶給女兒光明正確的性態度教育了嗎?

首先我得先說,帶入自然物來譬喻,是一種可以直接感受到宇宙萬物之美的做法。自然之美,人人皆有自己的感受,是自然給人的平等。然其實萬物無情,是人類賦予概念跟有情,再美麗的詮釋跟辭藻,都只是人類借用來包裝自己的價值觀。

這個假借,無論背後價值觀為何,總予人直觀跟大自然都為你背書了的感覺,這是借用自然譬喻的溝通風險跟迷障。若我們要討論這些浪漫手法包裹的價值觀,是要先試圖撥開這層迷霧,才能進場的。

也許是我多慮,故事中我真沒能看見太多女兒的主體,倒是很清楚地感覺,雙親有他們全面縝密的世界觀,想要引領小孩進入。這樣鋪天蓋地地包覆,夾帶著一種「我是為你好」的威勢,勾起我很多擔心。不是說事情只能直白地陳述,但是捨棄直白只用隱喻,是否會操作成空有思想傳遞,卻沒有討論空間的「印記」?

如此絕對地對「性」、「自然」、「生命」的詮釋,蘊含著我前述的風險,只有不被這些譬喻跟美麗的文字砸昏,才能進入對價值觀的討論。這是原文中沒有呈現的部分,卻是我想討論的重點。

當然,教育可以不只是知識的傳達,也會是價值觀的思辨跟討論,兩者可以並陳,但是不宜全混在一起。這會讓一切難以討論,雖然我不覺得有中性的知識,但是直白,至少有努力中性化知識。在世界上並不存在「理性」、「客觀」、「中立」的前提下,有立場並不會怎麼樣,大方承認自身立場,是溝通能夠「對等」的重要先決條件。

這個先決,其實得回到為人父母,是否把孩子當做成一個獨立主體?孩子是擁有自己不可抹滅的性格、思維、偏好、能耐等特質的綜合體,他們是對世界好奇的探索者,充滿自主性的演繹歸納者,我們可以提供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給孩子,但是孩子人生的決定權跟詮釋權,絕對是在孩子自己手上的。我知道這並不容易,但如果願意提醒自己做到,較不容易發生原文中如此「一廂情願」的看似浪漫開明,實則父權的故事。

父權思維,才是這些故事的本質。

百合花拿來隱喻性或女性該純潔無瑕白皙,不好意思,請問女兒可以有自己對自己性器官跟生殖器官的詮釋嗎?小女生的子宮跟陰道難道不是自己的,還要被拓印什麼價值上去麼?假使小女生對自己所有的器官,包含性器官有自己的打算不行嗎?只能用純白的百合花隱喻有多怕被弄「髒」?

爸爸為何要在女兒的性經驗上有什麼卓越品味跟印記?「卓越」、「品味」、「擇偶條件」,是要多菁英?多控管?這完全複製了「配偶」要家父長同意,然後女人結婚還要從一個男人手上托管到另一個男人手上,才叫被呵護,可以放心。不,女人絕對可以選擇沒有男人還是可以活得很好且有價值。

沒有其他男人超越?抱歉,萬一女兒不喜歡男人怎麼辦?萬一女兒內在性別也不完全是女人怎麼辦?講得好像女人的世界,選擇只有小男生、男孩與男人,只能戀父、異性戀而且單一價值。探索自己的身體還要等「某個人」出現,難道不能自己探索?這裏是否在暗示處女膜跟「第一次」抑或守貞的重要?

「性」跟「生殖」當然有關,但是「性」只能跟「生殖」有關嗎?那倒未必,「性」可以很單純,很享樂,也能很工具。「性」在社會上存在各種樣態及建構意義,文中強調「性=生=繁衍下一代」,「女性一定要生才能有性」,抹滅且無視真實存在,但一直被假裝看不見的其他可能性。難道「非生殖」需求的「性」比較不該存在或沒價值嗎?照這邏輯,百合花該留在大自然繁衍下一代,人類根本不應該只為了用來觀賞跟譬喻,就去培植摘採販賣。

性器官真的不是「女性的反面就是男性」或「女性 對稱 男性」或「女性 搭配 男性」這麼二元的。若真要認識身體,認識性器官,怎麼不能通過介紹使用「月亮杯」,來深入認識陰道形狀不是一根直挺挺的水管,有無感區,也有快感區;來了解自己子宮頸會因為生理週期而改變軟硬跟高低,因著什麼原因前傾跟後傾;來知道自己實際的經血量是多少,而非只是憑感覺地告訴醫生量很多,但是多到什麼程度無法清楚言說。

但我很同意,雙親絕對有他的教育任務,不是拱手讓給學校去教就好。

真正的性教育,就是身教,就是生命教育,就是打從出生開始,雙親對待彼此是否平等、尊重與愛,是否誠實表達立場,好好對待差異,接納現實與期待的落差。我們不避諱談論身體,認可每個轉變的時刻,保護每個人的身體自主權如同維護自尊,學會好好跟自己在一起,也好好跟身邊的人在一起。

「性」其實也是「自我關係」及「人際關係」的一種衍伸場域,你的自我課題和人際議題,不只在日常中磕磕碰碰學習著,在「性」當中,更是近身肉搏地放大作用跟顯現:有時讓人更無處面對與容身,有時頭過身體過,其他事情也跟著通透了起來。如果我們每天都能觀察身心感受的變化,也願意和親近的家人討論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及生命體悟,性何必教。他就在生活當中面對跟演練,你不會有機會去想一個故事,編個譬喻來滿足自己「教」的慾望的,我們只需「陪伴」彼此,孩子自會發現宇宙多采多姿的美麗,形成他自己的譬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