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特朗普來了

特朗普發表首份財政預算案:增軍費、削科研,會導致人才流失嗎?

刊登於 2017-03-17

#特朗普來了#特朗普#美國

2017年3月16日,美國2018年的財政預算提案於華盛頓政府出版局展出。
2017年3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國會提交任內首份財政預算案,提議大幅增加國防及軍事開支,以落實維護國家安全這項「頭等大事」。

3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國會提交任內首份財政預算案,計劃在2018財政年度大幅提高國防及軍事開支,削減衛生、環保、教育、科研等領域的預算,引來美國文化及學術界的強烈抗議。

這份43頁的預算案取名為《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預算案》 (America First:A Budget Blueprint to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呼應着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和就職演說中提出的口號。

特朗普政府預算藍圖中各部門預算增減情況。

根據預算案,美國國防部(DOD)、國土安全部(DHS)和退伍軍人事務部(VA)的預算均有所增長。其中,國防預算繼2017年度由前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增加300億美元後,特朗普建議在2018年度再增加540億美元;屆時,美國軍費將高達6400億美元,約為在全球軍費榜排名第二的中國的3倍。

『美國優先』(#AmericaFirst)的預算案必須將安全列為頭等大事。沒有安全,就沒有繁榮。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 Twitter 上稱

相反,多個非軍事部門的預算則被建議削減,其中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簡稱:環保署)和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所受的衝擊最大,預算分別被削減31%(25億美元)和29%(109億美元)。特朗普早在競選期間就曾否認全球暖化帶來禍害,白宮也曾多次放出消息要削減環保署預算。特朗普提名的環保署署長普魯伊特(Scott Pruitt)近日接受 CNBC 採訪時,更明確表示不同意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又稱尋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巴黎協議》是「一份糟糕的協議」,相關言論遭到輿論痛批。

15 %
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15%。中國是第一大碳排放國,排放量佔25%。

除環保署外,其他一些學術及科研機構也遭遇重創。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預算遭削減18%,即151億美元;教育部(ED)預算遭削減14%,即92億美元;美國最大醫學研究機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預算則被削減18%,即58億美元。

此外,預算案還提出取消對19個基金會的資助,包括國家人文基金會(NEH)、國家藝術基金會(NEA)、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協會(IMLS)、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ilson Center)等。

預算案在美國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均發文表示抗議。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FASEB)法律事務負責人 Jennifer Zeitzer 稱「無法接受」這一預算案。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也表示這將削弱美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能力。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國際事務主任 Jason Rao 則表示,傳染病、氣候變化和能源生產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這些都需要科學研究來解決。NIH 前副主任 Kathy Hudson 甚至形容預算案可能帶來「非常可怕」的結果,擔憂美國將不可挽回地流失一些研究項目和研究人員。

美國科學界可怕的一天。

《科學》雜誌評論特朗普政府的財政預算案

預算案也提出將減少對國際社會的援助,引起國外關注。作為聯合國最大捐助國,美國承擔聯合國日常經費的22%和維和經費的28%,若美國大幅抽離將產生其他國家難以填補的空白,勢必會造成混亂。聯合國曾發出警告,若美國貿然削減經費,將會破壞機構改革的長期努力。

預算案還要過美國國會這一關

有分析人士預料特朗普政府的這份預算案難以獲得國會通過。共和黨眾議員、前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 Hal Rogers 就表示,雖然政府有責任減少聯邦赤字,但形容這份預算案提出的多項開支削減及取消方案「苛刻、欠考慮、適得其反」,令他感到失望:「我們當然會審查這份預算案,『錢包』始終掌握在國會手裏。」

白宮預算和管理辦公室(OMB)主任 Mick Mulvaney 則解釋,為了加強國家安全這一特朗普所謂的「頭等大事」,需要增加相關預算,但同時不希望增加整體財政赤字,因此要削減一些部門的開支;他又尋求國會諒解,鼓勵國會議員提出可行建議:「如果國會有其他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很樂意跟你們談一談。」

聲音

削減我們的預算資金就好像取消了飛機的發動機,將因為不可承受之重而無法起飛。

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國際事務主任 Jason Rao

想一想藝術給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帶來了多大益處,(特朗普政府的預算案)簡直難以置信。

女影星 Julie Andrews

來源:華盛頓郵報BBC自然雜誌科學雜誌CNN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