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防顧問服務公司「IHS簡氏資訊集團」(IHS Jane's)發布2016年度全球國防開支報告(Jane's Defence Budget report),數據顯示全球軍費開支走出金融危機後的衰退期,相比去年增長1.3%,武器、軍備支出達到1.57萬億美元(下同)。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國防開支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都有強勁增長,有可能帶動亞太區的軍備競賽;而西歐國家也因擔心俄羅斯及恐怖組織的攻擊而擴充軍備。
國防開支在2016年恢復到健康的成長率,預期將開啟全球國防開支的10年增長。它(全球國防開支)應該會在2018年之前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報告指出,美國仍穩居2016年全球國防預算排行第一名寶座,達6220億,是第2名中國的近3倍。中國今年國防開支近1918億,但報告預測到2020年將增加到2330億,不僅是2010年支出的兩倍,且屆時將超過所有西歐國家的總和。而台灣的2016年國防開支約137億,排名第17名。
排名3至6位的分別是英國、印度、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其中,印度2016年的預算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近9%,據簡氏亞太地區的首席分析師 Craig Caffrey 預測,此趨勢將持續下去,使印度在2018年前超過目前第3名的英國。
Caffrey 分析,中、印兩國的軍備擴充除了受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因為兩國的國防目的由傳統的保衞國土轉變為彰顯國力、保護貿易通道安全。Caffrey 指出,此趨勢很可能會增加亞太各國的軍事支出,並間接導致如南海等地區局勢變得緊張,並最終進一步刺激軍事預算快速增長。此外,印度也需要添購新的設備,來推動其軍事現代化。
簡氏集團的首席分析師 Fenella McGerty 表示,全國軍事開支受金融危機影響,自2011年後逐年下降,但在2016年卻出現逆轉,較2015年上升1.3%至1.57萬億。她又指出,2018年全球軍備開支預計將突破1.6萬億美元,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並在未來10年都保持強力增長。
歐元區經濟體才剛開始恢復,儘管面臨財政壓力,他們卻已增加國防開支,這是表明他們更加關切國安問題的重要指標。
而北約(NATO)成員國的軍事支出也在2016年獲得增長。分析師指出,這是因為北約各國受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及俄羅斯的威脅。此外,在烏克蘭危機的影響下,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脱維約、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國防開支也出現了急劇膨脹,增幅超過其他地區。
然而分析師也指出,如果西歐地區的經濟復甦受到南歐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拖累,以及英國脱歐談判的不確定性,那麼增長率也可能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