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學者指中國教育「拉丁美洲化」,資源不均令寒門再難出貴子

刊登於 2017-03-09

中國的民辦與公辦學校的質量差距越來越大,公辦學校劣勢越來越明顯。
中國大陸的公立與私立學校水準差距越來越大,學者指或遭遇「教育拉丁美洲化」挑戰。

在教育資源分布嚴重不均、階層日漸固化的年代,寒門還能出貴子嗎?北京大學教授王蓉在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在遭遇「教育拉丁美洲化」的挑戰;如果再不改革教育財政和評價制度,階層固化或難以打破。

「教育拉丁美洲化」指的是,社會中佔據資源的群體由於在私立中小學接受了優質教育,能進一步獲得優質低價的高等教育服務;與此同時,弱勢群體卻由於只能在公立學校接受較低質的基礎教育,難以在競爭精英型高等教育機會時取得優勢。這種現象此前已出現在巴西等人口收入差距顯著的拉丁美洲國家。

根據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的這份報告,中國不少城市的基礎教育領域已出現嚴重不平衡,家長中甚至流傳「初中不讀民辦(私立),大學就進民辦」的說法;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最好的初中學校幾乎已經是民辦學校的天下」,而公立初中與私立學校的辦學水準還在日漸拉大。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上海中考(初中升高中考試)成績排名中,前十名學校全數為私立(平均分從 570 到 590分不等);而中考成績最好的公立學校,平均分都在 560 分以下。2015 年杭州市的中考成績數據也顯示,500分以上的考生中來自私立學校的學生超過90%。近年來,南京市六城區的中考成績也是私立學校的排名更為靠前。

王蓉在報告中引述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 Luis Crouch 的教育財政分析指,收入差距急劇拉大會帶來人口的教育需求的迅速分化。在收入差距大的社會中,免學費政策帶來的公共教育供給傾向於標準化、規範化,中高收入人群的教育需求難以在公立學校得到充分滿足。因此當以額外付費獲取公立學校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渠道被切斷時,這一群體可能湧入私立學校。

王蓉認為,這種狀況只會加劇系統性的不公平,導致整個公共教育體系受損。由於貧寒子弟與富裕家庭子弟獲得優質教育的機會差距越來越大,「整個社會距離教育公平目標越來越遠」。此外,在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分化初見端倪的地區,目前的評價制度也使得公立學校處於劣勢。

端傳媒去年12月的一篇報導也指出,由於教育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家庭正越傳越廣,而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在城市的中產家庭則大多信奉「贏在起跑線上」,除了九年義務教育,將資金與時間投入在鋼琴、舞蹈、圍棋等興趣班和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甚至出國教育也越來越普遍。

王蓉認為,在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兼顧教育公平和效率、解決不同群體的差異化教育需求,實際上面臨的是「兩害取其輕」的政策選擇。政府應最大程度避免「教育隔離」,促使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協調發展。

聲音

貧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並形成了階層和代際轉移,一些貧者正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和跨代貧窮。如果不想辦法改變這一情況,貧富差距便會趨向穩定化和制度化,成為一種很難改變的社會結構,社會階層流動通道也將被嚴重堵塞。

人民日報於2015年1月刊文

機會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機會。他們曾經將希望寄託於教育,然而現實是這條路越走越難,不少專家認為我們的教育體制已逐漸失去了承載階層流動的職能。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關於貧困大學生的報告

來源:財新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