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香港故宮風波

林漢堅:故宮文化空降,香港文化出局?

「文化」既不是一日之勞,故宮也不是一天之功。一個城市沒有「故宮」不是大問題,沒有自己的深層文化卻是致命。

特約撰稿人 林漢堅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3-06

#香港故宮風波#香港

位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的西九文化區,將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所在地。
位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的西九文化區,將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所在地。

真文物‧假故宮

「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是一種可以規劃的文化建設,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話起便起的事情。香港政府五年之內(2017-2022)要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故宮館」),文化建設以主题公園的方式營運,卻沒有長遠規劃主題公園的科學思考,這是不可思議的!像以往經驗,紫禁城文物每年來港展三至四次,每次展三四十件,吸引43萬入場人次,所以故宮文物落地在港展覽確實不難,但「故宮文化」能否在地孕育?以前做不到,以後可以做到? 這是關鍵問题。

過往香港起「迪士尼樂園」,大家擔憂「香港文化」會否受「迪士尼文化」衝擊,歷史說明一切。不過這次國家的「故宮文化」快將強勢降臨,而且要落地生根,在本土思潮下和「香港文化」來個大碰撞,結果何如? 一切難以想像!

深度遊覽故宮,不是花三數小時,閃看「師旂鼎」、「北宋官窟」,便能領略「一抷素土、一窟窯火」的文化秘奧;秒殺「清明上河圖」、「三希堂」珍藏,便能溜進歷史記憶,輕易掲開「故宮文化」的歷史深層。

文化可以是一種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的生活。國際遊客參觀「迪士尼樂園」,吃喝玩樂之外,也想下榻酒店,感受一下什麽是「迪士尼文化」。同樣,文化旅客登堂入室,步進北京「故宮博物院」,除了欣賞院內的實物珍藏,在某意義上,也想全方位對院外的木構建築、宮殿城廓作視覺觀察,對非物質的「故宮文化」、空間政治作現場體驗。因此深度遊覽故宮,不是花三數小時閃看「師旂鼎」、「北宋官窟」,便能領略「一抷素土、一窟窯火」的文化秘奧;秒殺「清明上河圖」、「三希堂」珍藏,便能溜進歷史記憶,輕易掲開「故宮文化」的歷史深層。

公衆親臨時而晴空萬里、豔陽高照,時而霧霾深鎖、星月無光的北京城,在這種氛圍下,更能深刻體會北京城在數百年來,所經歷的政通人和、神清氣爽的太平盛世;又或昏天黑地、血流漂杵的軍閥肆虐。這是欣賞故宮珍藏、文院內外多一層的政治想像,也是更真實寬廣的文教意義。

假如「西九龍文化區」(下稱「西九」)之「故宮館」展出的是真國寶、建築可能為一種西方簡約設計的「現代主義」(現時政府挑選的建築則樓為「故宮館」所草議設計的九大方案便是這種形式的設計)。筆者懷疑「現代主義」的表裏內外和美學精神能否深度反映「故宮文化」和「香港文化」的複雜紋理。

假若最後拍板的設計為「後現代主義」,一種「30年代中國文藝復興式」(例: 香港東蓮覺院) ,或者為一種「70年代新古典式」(例: 台北圓山飯店)建築風格,都無可避免地以一種半中半西、非真非假、不傳统不現代,未經本地歷史沉澱消化的建築語言裝置在以現代建築佈置的西九上,將做成視覺文化上的衝突;假若「故宮館」建築師嚷着「傳統現代交融」、「東西匯流」等陳腔濫調(jargon),去進行一種過時幾近二、三十年的陳述⋯⋯「故宮館」稀釋了那刁鬥森嚴、氣象肅穆的「故宮文化」,打掉了原有的文脈情景和歷史氛圍。經歷了「後現代主義」改造手術的「故宮館」建築,無疑是「變了形」、「走了樣」的「假故宮」! 「故宮館」將如何推行真實的國民情景教育?

故宮館陳設和佈展文化 vs 香港文化

又倘若在「本土主義」時尚下,「故宮館」開放為「港式少年宮」,以國民教育為名、實際上變成以大衆數碼娛樂為取向的「迪士尼」、「高端樂園文化」,那又是另一場「故宮文化」浩劫!

在強調文化身分的今天,公衆容易會對未來的西九「故宮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下稱「故宮」)作出真假優劣的比較。姑且不論這種比較是否確切實際,對比是不能避免的!可以想像,故宮館的陳設和佈展文化(Contextual Design)若因「本土主義」而變了質、貨不對版,不太像故宮展而只像一般文物展,將來必然又有一番爭論。香港的文化旅遊者,既不能走進歷史,也未能在虛擬的「假故宮狀況」下瀏覽那些抽離真實、原本意義的文物,感覺會如何?一件故宮國寶「良渚文化大玉琮」,無論放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深圳博物館」或「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狀況、觀賞情志、欣賞感覺,又有多大分別? 

國寶是故宮文化的,欣賞的是一種遊牧式、旅遊者文化,或者是一種排外、有國際海洋文化背景的「香港文化」!「故宮館」會否掀起又一場「本土主義」的政治霧霾?在當代博物館平民化大大改革的時候,內裏肅穆的「故宮館」無疑是「反博物館運動」的標奇立異!又倘若在「本土主義」時尚下,「故宮館」開放為「港式少年宮」,以國民教育為名、實際上變成以大衆數碼娛樂為取向的「迪士尼」、「高端樂園文化」,那又是另一場「故宮文化」浩劫!所以無論如何營運,「故宮館」的文化定位必然偏頗離地!  

從景山公園望向北京故宮。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從景山公園望向北京故宮。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歷史政治符號加冕西九

事實上,歷史印證了金融和政治、歷史,相距愈遠愈好。畢爾包「古金漢博物館」的成功,說明了金融、旅遊經濟可以和文化產業拉上夥伴關係。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同樣以建築這軀揉合歷史、政治、文化因子,是「一體三身」皇權象徵的「符號」。今天的「羅浮宮博物館」只有文化歷史意義,少有政治色彩。中南海位於北京「故宮」西,可以說,今日的「故宮」,仍是全國政治中心,依舊混雜一體三身的功能。特區雖然是中國古玩及當代藝術的世界市場,二戰後的香港更主要是國際金融城市,它的成功就是沒有什麼歷史或文化包袱。

文化學者偉民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在《文化與社會》(Society and Culture)認為「延伸性的泛文化」(Extended Culture)在工業社會底下是包羅萬象,什麼都包含的!管它是「雜碎文化」、「精緻文化」,香港人要學會的是包容「故宮文化」、「迪士尼文化」、「李小龍文化」⋯⋯深度學習「故宮文化」可能是次要的。

西九的規劃,就像三十年前的「法蘭克福博物館文化區」一樣,長遠可以為城市打造成為一個兼具商業和新文化深度的地區樞紐,只要沒有政治,文化和經濟都沒有間题。在今日講求創新文化、創新科技的香港,在外港或西九水邊舶艘海鮮舫讓大家有空去吃吃海鮮當然無妨,但論及未來在這金融中心的新填海文化區——一個培育年輕人文化,視為大衆及影像文化的核心——復辟「故宮文化」,嵌入一個超離地的歷史、政治、神主牌符號——「故宮」?

想像在西九故宮公園大前地,每天朝八晚六有萬人齊集、欣賞昇降國旗儀式,跟灣仔金紫荊廣場的「紫荊花銅雕」遙遠相對,港九合歸一统,香港運勢又再復興⋯⋯?這會否令香港、西九倒退為不淪不類、「雜碎文化」之地?千禧年代的學生、年輕人又會否受落?不過歷來碎片化的「故宫文化」、又不是一種中央徵集大江南北、奇珍異寶、收歸「地方文化(省、市博物館珍藏)」,歸位中央的「雜碎文化」?文化學者偉民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在《文化與社會》(Society and Culture)認為「延伸性的泛文化」(Extended Culture)在工業社會底下是包羅萬象,甚麽都包含的 (It is a whole way of life, material,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1958)!管它是「雜碎文化」、「精緻文化」,香港人要學會的是包容「故宮文化」、「迪士尼文化」、「李小龍文化」⋯⋯深度學習「故宮文化」可能是次要的。  

文博大戰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藝術、博物館,歷年觀衆入場率偏低。過往多藉「慶回歸」等政治理由,借故宮文物來港展覽(如十年前香港藝術館舉辦《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以增加入場觀衆數字 (2007年是152000入場人次)。往日這種以「故宮文化」打救「香港文化」,以「政治」打救「博物館」,無疑是萬試萬靈的博物館展覽策略。相反,文化好像打救不了政治——國民藝術教育擋不了七一政治上街遊行。

雨傘運動後,特區高官挾持「故宮文化」軟武功硬著陸香港,在拉近中港距離,還是製造更多政治疏離?是否以「故宮館」來達到個人或統戰政治目的,大家有目共睹、心中有數,當然一切也可以「重新考慮」。而故宮2016一年的入場觀衆數達1,600萬名,「故宮館」假若能吸引十分一(即160萬)訪客來西九區,無疑被視為打救西九和香港文化旅遊的唯一出路。姑勿論香港基建、酒店業能否承受這旅遊衝浪,香港其他的博物館會否十室九空,將來命運會如何?

計劃展示北京故宮文物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興建地(圖右方位置)。
計劃展示北京故宮文物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興建地(圖右方位置)。

全港文化、藝術博物館職能架構重疊

「故宮文化」是一級國寶,那麼「香港文化」是什麽位置?這些博物館有沒有做好自己的展覽推廣?香港有老夫子、李小龍、鄧麗君受國際注目的普及文化,茶具文物館的「汝官窰」、香港藝術館的「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更是國寶級珍藏,康文署的博物館未善加宣傳利用,將來的文博工作又將如何定位?如何生存?如何在故宮國寶以外,建構展示次一檔文物、本土器物的展覽意義?假若「故宮館」的營運只是一如衆說,借藏故宮二、三級傳世或考古文物(Primitive Culture of Palace),它只可能是康文署「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模式」或「老翻板」,這也忠實反映「大陸老翻香港文化」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一部分。「大陸老翻香港」、「香港老翻大陸」也可以由今日的「文化模式」,慢慢地變成將來的「政治模式」...。

今日,香港人未想過要殘酷的在故宮舊照打印出來的「老翻紫禁城」、「假故宮文化」(A Faked Palace Culture)中找回自己的文化根源。

「香港文化」淹死在「故宮文化」之下

事實上大國追夢不一定要打造「故宮館」、像諾曼地登陸般慘烈的空降在文化區內。故宮文物可以借西九區外的「香港文物探知館」或其它建物的軀殼來建館,把故宮文化生産、文化釋譯的活動落區散播、開花散葉,和本土文化來個碰撞共融…。姑勿論如何,未經城市經濟規劃、科學檢證真理、數據分析現實、仔细安排,便在文化區第一期(2022)、五年之內匆匆設立、草草建館的故宮分館 (第一間紐約古金漢藝術館用了廿年籌備興建;畢爾包古金漢藝術館用了六年),勢必和康文署的部分藝術博物館彼此架構重疊、職能重覆,塘水滾塘魚,互搶觀衆。假如西九參觀人流增加了,全港文化博物館、藝術中心、社區等展場變得一片死寂,人跡罕見,「香港文化」淹死在「故宮文化」之下,這會否是香港市民所樂見?

假若「故宮館」的營運只是一如衆說,借藏故宮二、三級傳世或考古文物(Primitive Culture of Palace),它只可能是康文署「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模式」或「老翻板」,這也忠實反映「大陸老翻香港文化」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一部分。

金錢能為香港購買文化?

「文化」既不是一日之勞,故宮也不是一天之功。一個城市沒有「故宮」不是大問題,沒有自己的深層文化卻是致命!興建西九的前提意義是「激活文化」、「生產文化」,利用文化生產來讓老化的城市更生,空降的「故宮館」可以有這樣的功能?創建香港文化設施,文化區的核心價值就在論述一個基本的概念,即是以香港話語來生產前瞻性、建基「香港文化」的「國際文化」!2003年文化委員會的《政策建議報告》,便建議「西九建設應巧妙地呈示科技帶來的全球性影響」。如今西九便錯置故宮文物,讓公衆進行「大國閱讀」,在意義上甚至在打壓「香港文化」!「中國文化」過往博大精深、將來能否持續發展,也不單是展示「故宮文化」,又或幾件古玩書畫便能草草了事。

百多年以來九間大學培育了幾多位故宮學專家?香港沒有底厚的「中國學」、「故宮學」研究,像選堂教授的漢學家少之又少、也相信無以為繼⋯⋯。「故宮文化」、「故宮專家」空降西九,香港將來也要買館長、買專家,輸入文化外勞。「故宮館」將令香港人、文化界蒙羞!因為香港這購物天堂永遠沒有人才、文化可以出賣;相反,她只能「買文化」來炫耀財富、填補經濟成功文化卻徹底生敗的精神黑洞!故宮館或許能令港人加深對國家文物、中國文化的基礎認知。但最大的問題仍是:香港人被政府及西九局,生吞活剝了一個用西九作為香港文化、自家藝術品牌再發展、再試驗的機會。文化區看到的是「故宮視野」,「香港文化」的未來消失在深宮故事話語中。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興建位置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興建位置圖。

三體三宮

藝政分立,政治絕不能沾上文化,政府高官當上西九局主席今天果然出事。如今國務院領導人一番好意,以香港為試煉起點,讓故宮南下開枝散葉,此舉也難免被理解為:一個原本多元化、前瞻性的藝術文化區,將回歸為以「故宮館」為核心的「一幹」,做成今日文化結合政治的大中華形勢:「三個地區,三個政體,三間故宮」!「一國」既有「兩制」,「大樹」也有「三枝」;「故宮館」的積極意義在促進兩岸三地、甚或世界「故宮文化」(巴黎羅浮宮、聖彼得堡冬宮、中國故宮⋯⋯)的交流? 西九局當真有這種文化視野? 不會吧!不過一國既已凌駕兩制,三宮六院,又何必多此一舉?  

「故宮館」在現階段似無法律基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告,西九將在2022年建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用上「故宮」,「博物館」,而不用「院」、「展覽館」或「展覽中心」,這不單意味西九宮不是故宮博物院分院,它只是一個展示故宮文物的常設空間,否則法理上是不成立的!假如司長簽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草約一事真的己籌備一年,未知這次安排是否和國家去年十二月才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章『文物進出境』一條有所祗觸?該章指出,一級可移動文物是由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審核及確定調撥方式出境。但當中並無條款提及,容許盛載國家「故宮文化/文物」,打着「故宮」和「博物館」的招牌,可以長期合法地在中國境內外展覽達一年或更長的時間 (法例只可延展一年)。

「故宮館」在現階段似無法律基礎,而國務院總理今天雖然一錘定音,但筆者建議國家在半年後簽署正式合約之前,必須對文物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訂,以容許900件故宮一級可移動文物,合法地長期在香港特區「展」、「藏」或作其他文教公益、創意經濟活動。故宮在港建館,姑勿論特區政府高官有否違反西九局第十九條關於公衆諮詢的條例,即無視公衆諮詢參與、資訊發佈、市民議會監察等機制,國務院亦應該依法施政,就國家文物法的相關約章,在半年内進行補遺式修訂,否則「故宮館」未必可以成立。   

小結

特區政府急於在西九的第一期(2022)興建「故宮館」,反映港府高官對西九本地文化,尤其是M+、大型表演場地及其它文化設施的信心不足。「香港文化」的生產不可以急就章,也不要以為有了高入場率的「故宮館」就誤導公衆文化區的基建/國民教育己經成功。國家要小心考慮的是「故宮館」、「故宮文化」是否可以擴充建構為「奥運式」或「迪士尼樂園式」的想像。這種大型基建、主題樂園,必須視為國家及香港在亞太洲區内作競爭性發展的長遠城市規劃和仔细部署。

中港政府必考慮香港的文化及旅遊基建是否承受得到?在什麼時候(文化區第一期?第二期?)、什麼地點配合「香港文化」作科學性、策略性推出,從而讓西九文化區能持續發展? 「故宮館」應以何種主题公園或文化設施方式來促進經濟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建構「故宮文化」,又能保護「香港文化」、康文署博物館、M+等設施有足夠的入場觀衆和生存空間? 這一切都需要學術大數據支持;絕不應為故宮院長特區司長一兩人的構思。城市總體規劃應以大局觀、科學觀來研究部署;「故宮館」實無必要以萬多平方米,小小博物館形式,急急空降、硬著陸在西九之地,成為少數高官政績工程的報告表,甚或做成西九區內行政管理的架床叠屋、額外負擔。

(作者曾任前西九諮詢組織博物館小组MAG成員;歷任博物館館長、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委員會主席,曾担任香港文化博物館及國家大劇院公共藝術顧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