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台灣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上路,但社會準備好了嗎?

刊登於 2017-02-06

2017年2月6日開始起,台灣政府轄下的動物之家將不能再為流浪動物進行「安樂死」。
不到十年以前,全台各地收容所幾乎每週都須執行1至2次的安樂死,數量自數十隻至上百隻不等。

台灣「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於2月6日正式上路,全台公立動物收容所自此禁止撲殺犬貓。這項政策被視為台灣動物保育運動的一大進展,使台灣成為印度之後,第二個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國家。然而,不少動保人士及收容所第一線工作人員仍對此憂心忡忡,認為在缺乏人力資源及相關配套措施下,新政只會對動物及工作人員造成更大傷害。

安樂死造成的悲劇

過去台灣街上的流浪動物,在被捕捉或拾獲後,往往會被直接送往各公立收容所。為紓解動物數量過多、照顧資源不足的問題,收容所只好對動物執行「人道處理工作」(即俗稱「安樂死」)。不到十年以前,全台各地收容所幾乎每週都須執行1至2次的安樂死,數量自數十隻至上百隻不等。

2013年紀錄片《十二夜》拍攝收容所執行安樂死的狀況震懾了台灣社會,並促成2015年初《動物保護法》修法。政府刪去安樂死收容動物的12天期限(公立收容所的流浪動物公告12天後若無人認養即可安樂死),明訂僅限那些「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環境衞生之動物或其他緊急狀況,嚴重影響人畜健康或公共安全」的流浪動物,才能被執行安樂死。

然而,此次修法並未減輕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壓力。2016年5月,時年32歲的台灣獸醫、桃園市新屋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吞下狗用安樂死藥劑自殺,提醒世人「生命沒有不同」。時隔將近1年、在零安樂死政策上路前夕,英國 BBC 更以此例指出台灣當局無視「寵物遭大量遺棄」與「流浪動物不斷繁殖」兩大根本問題,使第一線人員在執行安樂死時承受龐大心理壓力。報導並指出,若不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是廢除安樂死或增設收容所、增加動保員數量都無濟於事。

他們稱她(簡稚澄)為屠夫…我們常受批評,有些人甚至說我們會下地獄,他們說我們嗜殺又殘忍。······但人們還是會棄養狗兒,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理由:狗太兇、狗不夠兇,狗太會吠、或是狗吠得不夠。

BBC採訪簡稚澄的同事

零安樂死後,動物去哪了?

根據「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在2016年8、9月的調查,全台一半以上的公立收容所有超量收容問題。特別是早已陸續實現零安樂死目標的台南市與高雄市,因民眾更為心安理得地棄養,收容所的超收數量多達200、300隻。數量只增不減讓工作人員十分焦慮;同時,過度擁擠的籠舍也讓動物心理壓力倍增,容易打架或是群體感染、甚至死亡。

以前的壓力是要把狗安樂死,覺得很無奈,現在的無奈是狗太多。面對這麼多狗,晚上真的會睡不着,你不知道這些狗要送去哪裏?怎麼辦?

台南動保處收容組組長洪振凱向《報導者》表示第一線人員的心聲

為了紓解收容所動物密度,各地方政府轉而採取「精準捕捉」原則,並且想方設法提高認養率。前者是除非流浪狗有攻擊或傷害事實,且獲得通報人確認,才可進行捕捉,但這也等同於讓流浪狗繼續在街上遊蕩,使得第一線人員時常得面對基層民代或民眾的抗議電話。

而所謂被提高了的認養率,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大量動物被轉往同樣已經爆滿的私人收容所,從數字上看,這些動物都被歸類為已被認養。但是,許多這類私人狗場超容後,不僅環境惡劣,也缺乏專業的動物醫療資源,有時動物的遭遇可能比待在收容所更差;此外也曾發生大批犬隻在送養過程中被活活悶死的慘劇。

沒有資源,如何治本?

事實上,上述方法在專家及動保人士看來,皆不及真正治本的 TNR 方法,即透過誘捕(trap)、結紮(neuter)、原地回置(return)的方式,達到控制流浪狗數量的目的。但動保團體近年也發現,有效的 TNR 的先決條件是以最快速度做到高密度、大規模結紮,以對抗動物繁殖速度。而這必須仰賴充沛的資金人力,對各地區進行流浪動物調查以及結紮計劃,但專家指以台灣政府目前的資源配置來看,尚看不出有此決心。

同時,民眾隨意棄養以及抗拒節育觀念的情況,也讓第一線人員受挫。即便如今動保法已規定飼主應為寵物絕育,否則得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但相關單位同樣因缺乏人力而執法不力,源頭管理仍淪為空談。

1%
根據台灣6直轄市2016年度預算書,動保機關佔各地方政府總預算的比例均不到1%。

聲音

他們每天都盡力想要把狗送出去,和牠們玩把牠們打扮成可愛的樣子,拚命拍照PO網想要送養,但難保隔幾天這隻狗狗就要安樂死了,這讓人很痛苦,而明年開始會演變成看著狗兒痛苦,卻不能安樂死,只能眼睜睜看着『無期徒刑』的狗兒越來越多,從死刑變成無期徒刑,這也許更加折磨。

《第十二夜》導演 Raye談第一線工作人員

希望這件事能被世人看到,選擇用狗安樂死的方法,是要凸顯現有台灣動保結構的問題,末端的資源、人力不足,源頭管制工作無法做好,流浪狗到了最下游的收容所都是苦難。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遺書

來源:蘋果日報報導者關鍵評論網自由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