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ON風物

奧威爾:在「老大哥」眼中,每個人都無所遁形

閱讀每一條聊天記錄,竊聽每一條電話訊息——而你又是否知道,自己也只是網中另一尾小魚。

特約撰稿人 劉冉

刊登於 2017-02-05

#Game ON

2017年4月12日,首都自由廣場人群熙攘。人們或是悠閒地喝咖啡,或是匆忙擠上公交;從監視器的角度望去,這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個下午。然而這時,一聲巨響傳來,廣場中心的紀念碑應聲而倒!

這是一起造成數十人傷亡的恐怖襲擊。恐怖分子不僅成功脱逃,還囂張地留下了神秘的紙條,上面寫着一首德國民歌的歌詞:「思想是自由的」。

作為普通的「調查員」,你迅速投入了工作。在接下來五天裏,從一個曾經在抗議活動中襲擊警察的年輕龐克藝術家入手,發現了一系列可疑人物:一名主張保護隱私權的媒體倫理學教授和他一手建立的激進團體,一個表面上為《安全法案》搖旗吶喊、實則身為激進組織成員的專欄作家,一個患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和單親媽媽,一個與所有人都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神秘匿名黑客……在一個名為「奧威爾」系統的幫助下,你翻看他們的公開資料和警方案底,入侵他們的社交網絡賬戶、醫院病歷、手機和電腦,實時監控他們的聊天和電話,將獲得的信息上傳系統。隨着散落的信息碎片一一拼合,這些人的面目、關係與行蹤也逐漸清晰。在他們之中,究竟誰才是恐怖襲擊的幕後黑手,他/她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

Orwell (奧維爾)


發行時間:2016年10月
類型:獨立
製作公司:Osmotic Studios
平台:Windows,Mac OS

這不是一部荷里活大片,而是由德國獨立遊戲工作室 Osmotic 開發的遊戲《奧威爾》。遊戲於去年10月在 Steam 平台發布,旋即獲得媒體關注及2016年度 The Game Awards 「年度影響力遊戲」提名。工作室目前只有三名成員,《奧威爾》是他們的第一部作品。主創之一馬克思(Daniel Marx)在接受 VICE 採訪時說,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曝出的稜鏡門是他們創作這款遊戲的契機;遊戲開發過程中,他們還對東德國家安全部(即臭名昭著的「史塔西」)進行了一些研究。當然,遊戲最根本的靈感來源是喬治·奧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畢竟,整個遊戲以及其中的監控系統都以「奧威爾」來命名。

史塔西

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安全機構,通稱「史塔西」(Stasi),來自德語「國家安全」(Staatssicherheit)的縮寫,成立於1950年2月8日。史塔西被認作當時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報和秘密警察機構之一。史塔西總部位於東柏林,在柏林的利希滕貝格區設有分局,而且其辦事處和下屬機構更是遍佈整個柏林。「黨的劍與盾」是史塔西的座右銘,而其中的「黨」指的就是德國統一社會黨。在民主德國政權存在的40年里,部長埃里希·梅爾克在位時間長達32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安全部部長。(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遊戲設定中,一個被稱為 The Nation 的國家於2012年通過了《安全法案》,允許以公共安全為名監控普通人。此後,政府秘密建立龐大的監控系統「奧威爾」,給每一個被認為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人建檔,將觸角伸向他們的私人生活,輕而易舉地了解到連他們最親近的人都可能不知道的信息。玩家扮演的正是「奧威爾」系統的一顆螺絲釘,負責利用的監控系統發現嫌疑人、建立檔案、獲得信息碎片並上傳至奧威爾系統。

黃色信息說明和已提取的其他信息有矛盾。
黃色信息說明和已提取的其他信息有矛盾。遊戲截圖

發現信息碎片是遊戲的核心。一旦信息被上傳,就不可能再撤回;有時信息之間還會出現矛盾,而你需要從細節中判斷真相。更重要的是,系統對於這些信息的理解,很可能與你不同。

主創之一丹尼爾指出,對信息的詮釋是遊戲的重要組成,但有時我們很難通過數字信息來了解一個人:「數據與其背後的人會發生斷裂。」在遊戲中,你也將體會到「斷章取義」可能造成的後果:當你發現嫌疑人在吃抗焦慮藥物,系統會認為這意味着她「精神不穩定」,因此可能造成危險;而嫌疑人幾年前在網誌中的抱怨,也可能被系統用來指控他「反政府」。

在這五個章節中,你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嫌疑人的命運,並最終導向不同的遊戲結局:你可能幫助警方將恐怖襲擊嫌疑人抓捕歸案,也可能讓他們成功逃脱;你可能被反對組織說服,將「奧威爾」系統的存在公之於眾,也可能因一步走錯而自己身陷囹圄。

監控鏡頭裏的自由廣場
監控鏡頭裏的自由廣場。遊戲截圖

另一名主創梅拉妮·泰勒(Melanie Taylor)接受採訪時說,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傳遞明確的信息,而是提出問題,讓人們同時思考隱私、監控和公眾安全,「我們越是安全,就享有越少隱私;反過來,我們越是自由,就越需要為安全提心吊膽。」

也許正因如此,在遊戲前半段,出於對個人隱私與公眾安全之間的平衡,玩家得到的是較為曖昧的信息。遊戲始於一場造成嚴重傷亡的恐怖襲擊,而玩家在入侵嫌疑人及其親朋好友私生活的同時,也確實有機會阻止下一場襲擊發生。當玩家成功判斷出下一場襲擊的地點,拯救了無辜者的生命,也許心底會雀躍起來,從而更加賣力。

而隨着故事進展,製作者成功地激發了玩家心底的不安:因服役時的悲慘經歷而患上 PTSD 的單親媽媽可能因為你的誤判而一命嗚呼;一直與你合作的信息審查員可能被黑客曝光個人隱私,隨後徹底消失;當你肆無忌憚地翻看嫌疑人的手機和電腦文件,也許會隱隱對自己的私人信息產生疑慮……當終於抵達最後一章,你將在系統與自由之間做出抉擇。

事實上,無論做出何種選擇,最後屏幕上都會出現你自己的檔案:你不得不提取媒體報導中關於自己的信息,上傳至系統,將自己的隱私和命運交付給其他同你一樣的調查員。這是遊戲的最後一幕,也是製作者最終想要發出的警告:在老大哥的監視下,無人倖免。

你可以藉助政府的力量入侵私人電子終端。
你可以藉助政府的力量窺探個人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遊戲中沒有種族的存在——所有人物都是白人;也沒有提及任何宗教。因此,這個架空的國度中,矛盾二元。畢竟,現實中的監控與種族和宗教密不可分,而由於並不鮮見的種族歸納(Racial Profiling),穆斯林和黑人等少數族裔的個人隱私所遭受的侵犯向來比更白人嚴重。在一個以監控為主題的遊戲中,這些重要元素的缺席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此外,遊戲時間並不長,大約只需3小時就可以通關一遍。遊戲性也不算很強,靈活度較為有限,玩家很多時候被劇情推着走。與其說是一部遊戲,倒不如說它更像是視覺冒險小說。對於監控系統的反思,很多時候也是通過激進組織成員之口,甚至直接與玩家對話來推進。正因如此,說教色彩略顯強烈。不過瑕不掩瑜,這部獨立遊戲仍然是一部讓人冒冷汗的優秀作品。

《奧威爾》(Orwell)遊戲海報。

近年來出現了不少以集權、監控與反烏托邦為主題的遊戲;與扮演英雄角色的遊戲不同,此類遊戲邀請玩家扮演統治系統中的一枚棋子,只是有些會在後期給出反抗系統的選項。與這些遊戲相比,《奧威爾》的特點在於更加強調數碼監控對於普通人造成的影響:嫌疑人可能僅僅因為選修過思想激進的教授的課,或是在網誌上妄議了幾句朝綱,或是與其他嫌疑人在釣魚俱樂部裏合了張影,就進入監控名單;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的每一個電話和每一句聊天記錄都已經暴露在陌生的「調查員」眼前,更被地圖定位 App 出賣了每一步行蹤。

丹尼爾表示,遊戲「想要警告人們對自己的信息應該更加小心」。自從斯諾登揭發稜鏡計劃以來,我們對於個人隱私受到的威脅已有所知悉,卻未必知曉數碼監控對於個人生活的滲透程度。玩過《奧威爾》之後,你將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在老大哥的眼中,每一個普通人是如何無所遁形。

稜鏡計劃

稜鏡計劃(英語: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級電子監聽計劃。根據報導,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計劃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的監聽。許可的監聽對象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國家安全局在PRISM計劃中可以獲得的數據電子郵件、視訊和語音交談、影片、照片、VoIP交談內容、檔案傳輸、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網絡細節。(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