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在共產政權下開出一朵美麗的花:波蘭海報如何成為當代經典設計

波蘭自19世紀末發展出其獨特的海報設計風格,更於二戰後的共產政權統治下進入高峰,形成為後人傳誦的Polish Poster School流派。

特約撰稿人 Summer Ho 發自波蘭

刊登於 2017-02-01

#波蘭

Cracow Poster Gallery創辦人Krzysztof Dydo。
Cracow Poster Gallery創辦人Krzysztof Dydo。

在商業社會,海報一般被視作宣傳品,實際用途遠大於藝術價值。然而,海報之於波蘭,不只是替客戶傳話的工具,而是藝術創作,而且是面向大眾的藝術。波蘭自19世紀末發展出其獨特的海報設計風格,更於1950至60年代形成為後人傳誦的Polish Poster School流派。即使是近一個世紀前的海報設計,現今看來仍然十分前衛。從其海報設計的發展起伏,甚至可窺探其歷史以及政治變化。

要談波蘭海報,得從克拉科夫講起。克拉科夫是波蘭第二大城市,她是波蘭少數在戰爭中倖存的城市,市內仍保留大量舊建築,但卻沒有很多中世紀城市的古肅,相反非常有生氣和活力,尤其是市中心廣場及猶太區Kazimierz,街頭小食檔和傳統餐館Milk bar,跟咖啡館、酒吧、畫廊、設計小店擠滿整條街。有個都市傳說指克拉科夫是全歐洲酒吧密度最高的城市,對此實在沒有質疑的理由。

除了出名多酒吧,克拉科夫也是波蘭的文化藝術中心。19世紀的波蘭,仍被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瓜分。奧地利治下的克拉科夫政治氣氛相對自由,令其成為作家、畫家、詩人的集中地。1898年,首個國際海報展就於這城進行,展出超過250幅海報作品,包括人稱現代海報之父的法國藝術家 Jules Cheret、畫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等大師之作。雖然當時展出的波蘭本土作品只有15幅,但這展覽可算是波蘭把海報創作提升為藝術創作的起步點。

小店內總是充滿各地的海報愛好者。
Cracow Poster Gallery小店內一景。

位於市中心廣場附近的Cracow Poster Gallery,創辦人Krzysztof Dydo已72歲高齡,正是土生土長的克拉科夫人。成長於共產時期波蘭的他,家中充滿油畫,父親和祖父也愛收藏各類菸盒、火柴盒、雜誌、鋁罐、地圖等等,耳濡目染下令他自少對藝術及民間美學產生興趣。但真正開始收藏海報,源於一個假期。「有一年我到鄉郊渡假,那裏有個消防局,每兩星期有個流動影院,而電影上映前,就有預先張貼海報宣傳。電影落幕後無人對這些海報有興趣,只有風偶爾吹拂它們。於是我開始收集它們,直到假期完結後,我已經有超過一打海報,我便決定以此為我的新興趣。」

小店店面雖小,大概只有400多呎,但每一面牆都掛滿海報,看得人目不暇給。店內主打20世紀的電影及音樂會海報。雖選址避開最熱鬧的遊客街,身處一個不太起眼的屋簷下,但店內總是充滿各地的海報愛好者。「這店開了32年了,我總共收藏了超過2萬5000張海報。」這就是小店人頭人潮的原因。Krzysztof也是波蘭海報的重要推手,曾於世界各地舉辦過近40個關於波蘭海報的展覽,同時也出版波蘭海報的專書。對他而言,海報是一種「直接的、即使不去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普羅大眾也能接觸得到視覺文化教育。」

共產政權下的創作自由

第一波的波蘭海報出現於約1890至1914年的Młoda Polska(青年波蘭運動)藝術革新運動,少數有名的畫家開始以海報創作為新的表現方式,作品主要集中在活動海報,風格上深受波蘭的民間藝術(folk art),以及當時西歐盛行的新藝術(Art Nouveau)影響。到了波蘭於1918年獨立後的20及30年代,作品偏向立體主義(cubism),傾向較簡潔、直接的線條,運用大量的幾何圖案,不少作品都是用作商品宣傳。這時期的代表人物,要數 Tadeusz Gronowski,他是第一個投身專業海報創作的藝術家,他為一款名為Radion的洗滌品創作的海報,用上簡單的線條表達洗衣粉令黑猫都變白猫,這設計及後更被波蘭郵政局用作郵票圖案。其作品亦嘗試打破圖文分家的佈局,把字體設計融入構圖當中。

Tadeusz Gronowski為一款名為Radion的洗滌品創作的海報。
Tadeusz Gronowski為一款名為Radion的洗滌品創作的海報。

但波蘭海報創作的高峰,竟是二戰後的共產時期。

共產政權=思想箝制、扼殺創作自由。這條方程式原來不一定對。波蘭的地理位置一向是歐洲進攻俄羅斯的要道,因此二戰結束前半年舉行的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上,史達林在英、美面前堅持波蘭要納入其勢力範圍,必須把波蘭東部併入蘇聯:「對我們而言,波蘭不只攸關名譽,還攸關安全,攸關生死。」結果如大家所知,二戰後直至1989年,波蘭成為Big Brother蘇聯旗下的共產政權。

理所當然地,社會上出現大量歌頌社會主義的政治宣傳海報。但同時間,歸政府所有的電影公司傾向把海報設計委託給個別藝術家,而非由大型的海報製作公司壟斷,而藝術家亦不放過這表達自由,尤其在劇場及電影海報設計上,展現出獨有的海報美學,加上無需市場(金錢)靠攏、滿足客戶要求,令藝術家更自由地創作。這些手繪、打破傳統構圖、抽象、用色大膽,而且運用大量意象的電影海報,與其他歐美地區所盛行用主角頭像或劇照的商業電影海報大相逕庭。電影海報不只是宣傳品,相反,在大街小巷張貼的海報,更似是藝術家、電影與大眾的一場對話。

Krzysztof記得:「那時,街道比較灰暗,沒有廣告意味着幾乎所有商品的短缺,街道上唯一的色彩就來自那些鼓勵大家去看電影的電影海報。」 他又指,波蘭海報最精采的地方,在於不同的藝術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即使是平民也能分辨出來。這一系列的出色作品後來被統稱為「Polish School of Poster」的流派,但其實這群藝術家從來沒有宣言,套華沙海報博物館的策展人Mariusz Knorowski的話,Polish School of Poster更似是一群有才華的人,在同一個時空出現,並共同追求藝術上的突破。

對Krzysztof而言,海報是一種「直接的、即使不去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普羅大眾也能接觸得到視覺文化教育。」
對Krzysztof而言,海報是一種「直接的、即使不去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普羅大眾也能接觸得到視覺文化教育。」

不少說法指波蘭的電影海報於1990年代,隨着商業化和市場開放而開始衰落,其他類型的海報也由客戶主導的廣告代替,之後的故事大家都想像得到,現在的克拉科夫街頭,其實見不到漂亮的海報。即使有好的作品,展示的地方亦不再是街頭,轉為移師到美術館、文化藝術場所,以及部分酒吧及咖啡館(不過,別忘記克拉科夫是全歐洲酒吧最密集的城市)。

但Krzysztof卻認為,藝術家其實仍然在創作出色的海報,這位七旬老人,仍然努力推廣波蘭新一代的海報創作,最近的一本著作是2008年的作品《PL21 : the Polish poster of the 21st century》,集中講述21世紀的作品,當中收錄不少新進創作人的作品。「藝術沒有沒落,藝術家仍然在創作出色的海報,唯一限制海報的,只是客戶對海報的愚蠢要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