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你餐桌上的南非鮑魚,背後竟是一場毒品、生態與漁業的戰爭

美味的南非鮑魚瀕臨絕種,黑暗複雜的故事縮影後種族隔離時代的發展困境。

每年新春,鮑魚例必出現在賀年酒席與春茗聚餐中,取其兆頭好、鮮味濃郁,據說更有滋陰補脾的食療作用,其象徵意義從「鮑參翅肚」以「鮑」居首可見一斑。南非鮮鮑更是粵菜酒樓筳席首選,原隻上碟可售接近2000港元,是全球需求量最高的鮮鮑之一。但近年,南非野生鮑魚的濫捕與走私現象泛濫,使得這南非海岸的原生物種面臨絕種危機。

「南非的野生鮑魚較重,鮮味與質感都比以人工飼養的日本吉品鮑魚與澳洲鮑魚好一點。」「香港阿一鮑魚」總經理劉哲宇接受端傳媒訪問時如此解釋,「我們的南非鮮鮑全經由合法途徑入口的,那些走私的應該是乾鮑,在香港倒沒怎麼聽說過。」

但在南非最大的城市約翰內斯堡,走私鮑魚是當地媒體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當地有不少從事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保育人士皆相信,走私鮑魚與象牙及犀牛角交易背後所牽涉的利益實是一環扣一環,同樣受中國市場需求所帶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