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親歷與反思:反特朗普女性大遊行的四個缺陷

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少了誰?缺了什麼?最令人憂慮的是什麼?

全世界超過六百個城市的女性走上街頭的這一天,特朗普宣誓就職的這一天,我也同五萬多名抗議者一起,踏上了從費城市中心斜穿向美術館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大道。

身為一名社會學學生和兼職記者,我此前曾在香港、台灣、巴西和美國等地親身經歷過多次抗議遊行,但都是以研究者或觀察者的身份,這一天才是第一次真正以抗議者的身份走上街頭。身為抗議者的最大感觸,是此時會與身旁的其他參與者產生更強的團結感與互動感;特別是在這樣一個訴求較為多元的抗議活動中,當看到身旁有人舉着同樣的標語,便常常會相視一笑。由於選舉日帶來的痛苦與憤怒已漸漸消退,費城又是一個深藍的城市,因此我在參與抗議時心態已經較為平和,也習慣性地做了一些觀察,由此產生了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首先,這次運動是否限於中產階級白人女性?費城是一個人口非常多元的城市,根據2014年統計數據,45.3%居民為白人,44.1%為黑人,13.6%為西班牙裔,7.2%為亞裔。也就是說,少數族裔加起來是超過白人的。然而遊行當日,現場參與者很明顯絕大部分是白人女性;與民主黨全國大會時的抗議者(大多是桑德斯的支持者)相比,又顯然是收入較高的中產階級白人女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