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當局強化「十四年抗戰史」論述的大動作,台灣方面除了郝柏村有所批評外,輿論反應居然出奇冷淡。回想2015年,當連戰、秦金生與郁慕明等人參加中共所舉行「慶祝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閱兵」時,總統府、國防部、藍綠政治人物與媒體幾乎口徑一致的大加撻伐。對比於目前輿論的冷漠,所謂「中華民國領導對日抗戰」的話語權正在快速崩解中,最終恐將走向邊緣。
何以北京選擇此刻出手?為什麼台灣各界反應如此疲乏與蒼白?其後的政治效應為何?這值得深思。
國共抗日的「雙核心」史觀
平心而論,中共對於國府抗戰史觀的修正一直不遺餘力,只是策略上隨着國際情勢、兩岸關係與內部政治發展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如果以歷史制度主義的概念切入,北京的政治作為,鑲嵌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的政經情境中,其將兩岸關係的本質,設想為國共內戰的延續。隨着國共關係的變化,這不免最終造成某種「路徑依賴」的後果。